終于,特斯拉還是從官網下架了長期宣傳的“Autopilot(全自動駕駛)”選項。作為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先行者,特斯拉此舉無疑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隨后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個選項給客戶帶來很多疑惑,所以暫時從可選項當中刪除。”馬斯克僅用短短的一句話給出了原因,但正所謂“字數越少事情越大”,其實事情并不簡單。
據筆者了解,Euro-NCAP曾做過一項統計:自從特斯拉宣稱推出“全自動駕駛”功能之后,有71%的駕駛員認為目前已經可以購買到全自動駕駛汽車;甚至有11%的駕駛員認為以目前的自動駕駛水平,可以在自動駕駛過程中小睡一會兒。而特斯拉官網也將自動駕駛功能作為賣點之一,宣傳中更是不乏司機雙手離開方向盤駕駛的場景。
這樣的宣傳方式直接導致大多數消費者將自動駕駛與無人駕駛混為一談。事實上,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由于用戶太過信任這套系統所導致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數,甚至有人因使用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系統而喪生。自動駕駛與無人駕駛的區別以及自動駕駛目前的發展情況筆者不再贅述,我們更應關注在現有技術水平下,車企該如何正確宣傳自動駕駛技術,并引導消費者合理使用該功能。
早在2015年,自動駕駛技術熱興起之時,筆者曾就“傳統車企和新造車企業面對自動駕駛態度有何不同”向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提問,記得他當時回答:“我不知道新造車企業如何看待這件事,但對長城來說,這是需要經過反復論證、要做到萬無一失才能裝車的功能,因為它關乎車內、車外所有人的生命安全。”確實,由于全球對車輛安全已形成完善的檢測體系,傳統車企對于安全的重視程度非常高,尤其在新技術的運用上往往慎之又慎。但作為汽車領域的后來者,新造車企業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往往將一些還不成熟卻具有一定新鮮感的事物當作宣傳重點。
毫無疑問,特斯拉以智能交互和自動駕駛為突破口非常具有前瞻性,確實引領了汽車行業的變革。但在自動駕駛的發展上,特斯拉也不得不承認遠沒有其宣傳的那么完美。特斯拉被“卡脖子”的節點,正好是從輔助駕駛向無人駕駛邁進的過程中,人類操控和人工智能系統交替的階段,即車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自行控制,但始終還得靠人監管。然而,企業在宣傳時卻試圖將其描述得更“高大上”一些,以體現其高人一等的技術實力。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車輛的確能夠在部分情況下實現自動駕駛,但這卻讓駕駛者更容易產生倦意,從而使危險發生的幾率成倍增加。
如今,大多數車企的自動駕駛技術水平仍處于L3階段,這也是特斯拉遇到的瓶頸。在這個階段,司機會因車輛承擔了部分功能而“無聊”導致更容易犯困或是忽視路面情況,在遇到交通事故時,責任劃分變得更加困難——交警也很難判斷問題是出在人身上還是智能系統上。因而,對于車企來說,在這一階段的宣傳和推廣,更需強調自動駕駛更多地意味著輔助駕駛,明確駕駛者在車內的主導地位,而不能為了噱頭夸大其辭,置消費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顧。畢竟,自動駕駛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因人為操控失誤而導致的交通事故。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距無人駕駛車輛真正走進人們生活還相距甚遠,若因企業夸大宣傳而誤導了消費者,使自動駕駛系統不經意間成為了制造麻煩的“暗器”,筆者認為這才是最諷刺的。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消費者仍然需要一個更直觀理解自動駕駛等級的方式,如以分值區分、以顏色區分等。并且,應從法律層面進一步規范商業名詞的使用方法及范圍,避免消費者產生歧義或誤讀,以確保“自動駕駛”行駛于正確的道路上。(張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