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錦江中霞似錦”“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灌口江源不斷流,峨眉山月幾番秋”……說到峨眉山絕美的自然風光,除了日出、云海、佛光、圣燈等,峨眉山月同樣不能不提。
說到峨眉山的賞月佳處,許多人的第一反應自然是“峨眉十景”之“象池夜月”所在地洗象池。海拔2070米的洗象池四周白云縹緲,古木參天,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最近,記者從成都出發,換乘多種交通工具并步行數小時最終到達洗象池,親身體驗了一回“象池夜月”的動人場景。
受盡“皮肉之苦”方可一賞美景
從成都乘坐動車出發,一個多小時便可到達峨眉山腳下,接著便可在峨眉山旅游客運中心,乘車前往距離洗象池最近的萬年寺停車場。由于洗象池獨處一隅,公路、索道皆不可通達,下車后只能由山路步行前往。
身處美景的輕松與愜意,很快被步行登山的疲憊所取代,這一煎熬最終在洗象池下的“鉆天坡”達到頂點。鉆天坡共有1800多級陡峭如壁的石階,抬頭望去猶如直入云霄,古人有詩云“鉆天陡絕步遲遲,躡頂憑凌洗象池”,可見地勢之險。記者路遇幾位外地游客,一邊喘氣一邊感嘆:都說泰山十八盤難爬,跟這里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到達洗象池,眼前所見讓記者渾身的酸痛一掃而空。洗象池坐落于兩段山坡連接處的山脊上,因而前方和左右視野都相當開闊。站在寺前向遠處望去,只見群峰聳峙,霧靄蒼茫,恰似海濤浮礁,加上寺院周圍數不盡的參天古木,頓時令人神清氣爽、心胸開闊,甚至產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
為了一睹“象池夜月”美景,記者當晚留宿洗象池,所幸天氣也十分給力。晚間云收霧斂,皓月當空,萬籟俱寂,月光映入寺旁池中,水天一色,景色無比幽美,難怪清代文人譚鐘岳總結的“峨眉十景”將其列入。更為幸運的是,第二天清晨記者還欣賞到日出美景。景區工作人員介紹,游人多在峨眉山金頂觀賞日出,其實洗象池日出同樣不差。1984年我國發行一套六枚《峨眉風光》郵票,其中第四枚即為“朝霞初照洗象池”。步行登山者,不妨在此觀景。
在山中與猴群和睦相處
與峨眉山報國寺、伏虎寺、萬年寺等相比,洗象池的歷史要近一些。資料顯示,明末時這里還只有一座小亭,供登山游人小憩,后改建為“初喜庵”。17世紀末以來,洗象池經歷了數次改擴建和整修,尤其是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擴建為彌勒殿、大雄寶殿和觀音殿三重大殿后,洗象池才逐漸有了“山中大寺”的氣象格局。
記者在寺院內走訪,發現尚有“巖谷靈光”“古洗象池”“象池夜月”等明清題刻。洗象池之名究竟從何而來?記者從峨眉山文史學者湯明嘉的《圣地峨眉》一書中找到了答案。原來,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其坐騎為六牙白象。洗象池附近曾有一方“明月池”,相傳普賢騎象登山時曾汲水洗象,故名。峨眉山上自然沒有真正的大象,不過記者在登山途中,卻數次巧遇另一種小生靈,這便是赫赫有名的峨眉山靈猴。
記者到達鉆天坡底的時候,成群結隊的猴子便開始出現在路旁,此后直至洗象池,山道周圍一直有猴群徘徊。小猴常在老猴的帶領下,站在路邊、枝頭以及洗象池寺院內向僧人游人索取食物,令人覺得趣味無窮。不過,如果后者主動挑逗甚至騷擾猴群,也會遭到猴子抓撓、搶奪物品等“報復”,這也提醒人們與山中生靈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