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儀隴當?shù)刂亟膛d學,先后修建了文廟和書院。坐落在儀隴縣老縣城金城鎮(zhèn)狀元街的金粟書院,就是清乾隆時期修建的。數(shù)百年間,這家儀隴歷史上的第一家書院成為儀隴的文化搖籃之一。由金粟書院改建的金城小學如今依然承載著教書育人的功能。
10月11日一早,筆者剛走進金城鎮(zhèn)金城小學校門口,便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穿過操場,一眼便能看到樹蔭籠罩下的一棟傳統(tǒng)建筑,在四周的現(xiàn)代化教學樓中格外醒目。縣文化館退休干部唐向東告訴筆者,這棟傳統(tǒng)建筑便是金粟書院的舊址。
“以前,書院的規(guī)模很大,有前院、中院、后院,包括禮堂、講堂、宿舍都能。現(xiàn)在只留下了中院。”唐向東介紹說。
拾階而上,只見中院正房面闊七間,左右各有三間廂房,皆是穿斗式結構,青瓦白墻,紅漆板壁,檐角飛翹。院內(nèi)環(huán)境清幽,建筑古樸。左右?guī)壳案饔幸豢霉鸹洌瑯湎铝⒂惺S疫吺系谋哪:磺澹[約可見“金粟書院。建于清乾隆32年”的字樣。
金城小學的老校舍,就是清代儀隴最高學府“金粟書院”的舊址。清同治十年(1871年)《儀隴縣志》載:“金粟書院在學署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邑候吳映白建。嘉慶四年(1799年)署縣事王燮補修。”
“明清時期,儀隴重教興學,在狀元街上先后修建了文廟和金粟書院。金粟書院背靠金城山,環(huán)境幽靜,景色宜人,是讀書講學的好地方。”唐向東對金粟書院如數(shù)家珍。當初,縣令吳映白倡建書院是為了開教化育人才。幾經(jīng)發(fā)展,到嘉慶年間,金粟書院已然成為儀隴當時的最高學府,還修有專門的藏書樓。書院緊靠金城山巖,山頂?shù)摹敖鹚诙选本痈吲R下正對書院大廳,象征著地靈人杰,群賢輩出。為使世代文風蔚盛,才子廣繼,故名曰“金粟書院”。
“入院讀書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通過入院考試,都可以讀。嘉慶年間的知縣還規(guī)定,對成績優(yōu)異的生童給予伙食補貼,名日‘膏火’。”唐向東娓娓道來,除了激勵刻苦用功的學生外,當時的每任知縣對金粟書院的教師培訓工作也比較重視。清同治年間,知縣規(guī)定增設師課,知縣親自給教師講課,每年四次,督促教師深鉆業(yè)務,提高教學水平。
金粟書院共培養(yǎng)了多少舉人秀才,如今已無從得知。但100多年間,金粟書院必定為儀隴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賢達人士,金粟書院當之無愧是儀隴的教育搖籃和文化搖籃之一,更奠定了儀隴金城文化重鎮(zhèn)的地位。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除科舉考試制度后,金粟書院停辦。1906年,民主進步人士劉壽川回到儀隴創(chuàng)辦新學,將金粟書院改設為縣立高等小學堂。以前在金粟書院教書的秀才文人又回到學堂任教。
移步左廂房的桂花樹下,唐向東指著樹上的標識牌讓筆者細看,上面寫著“一九零八年朱德同志在儀隴縣立高等學堂(現(xiàn)金城小學)任教時,喜愛植樹種花美化校園。這是他當年親手栽植的桂花樹。”
1908年,朱德畢業(yè)回縣,通過他的老師劉壽川先生的推薦,來到儀隴縣立高等學堂教授體操課。朱德同志在校期間,為了美化學校環(huán)境,親手栽植了一株桂花樹和一株皂莢樹。這兩株樹如今已過百年,依然根深葉茂。這是朱德同志留給金城小學的珍貴紀念。
金粟書院從清朝開辦迄今已逾兩百年。這所學校在歷史的長河里曾幾經(jīng)改名,1979年更名為“儀隴縣金城小學校”。在學校的發(fā)展變遷中,拆掉了原金粟書院的大部分建筑,只保留下書院的中院。如今,遺存的書院正房成了金城小學的禮堂,左右?guī)渴菍W校的辦公場所。當年朱德種植的桂花樹早已亭亭如蓋,樹蔭遮住了金粟書院的百年老建筑。
清晨,金城小學的師生在書院前的操場上集合,升國旗,誦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和朱德元帥詩文。課間,同學們在書院里嬉戲玩耍。放學時分,家長們坐在桂花樹下,等候孩子們。
從清代的金粟書院到現(xiàn)代化的金城小學,從校舍到教育理念都有所改變,但關注重視教育本身的理念卻是一致的,教書育人的理念和百年樹人的愿景是一致的。(記者 尹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