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他走到哪里就把愛心奉獻到哪里,幫助殘疾人家庭脫貧致富,指導村民發展產業。他是韓小明,我縣供銷社一名普通退休職工,也是我縣唯一一位獲國務院殘工委表彰的“全國志愿者助殘先進個人”。
1974年,韓小明高中畢業后,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號召,背著鋪蓋卷到周河公社玉蘭寺大隊報到,被安排到一處偏遠山頭的林場工作。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墾荒、種樹,晚上,他主動留下來守工地。寂寞的夜晚,他吹響了竹笛,婉轉的笛聲吸引來一位名叫許爾虎的小伙子。
許爾虎從小右眼失明,父母早亡,兄弟5人,家中一貧如洗,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居無定所的日子。許爾虎的遭遇讓韓小明非常同情,每次許爾虎來韓小明居住的草棚聽笛,韓小明都要給他盛些紅苕吃。寒冷的冬天,韓小明把自己的破大衣給許爾虎御寒。
1977年,韓小明回到縣城,被安排在供銷社上班。雖然離開了林場,韓小明經常托人給許爾虎捎去衣服和錢糧。1986年,韓小明專門來到許爾虎家,此時許爾虎已經結婚生子,除了僅有的一間草屋,許爾虎家連做飯的地方都沒有。韓小明決定幫他一把。
從1986至2003年,韓小明先后捐款4萬余元,幫許爾虎新修5間大瓦房,指導許爾虎夫婦養豬、牛、兔,種植大棚蔬菜,幫助許爾虎家脫貧致富。2000年,韓小明被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評為“全國志愿者助殘先進個人”。
“他是我家的恩人,要不是他這么多年的幫助,我家不可能有現在的生活。”說起韓小明,許爾虎發自內心地感激。
“扶貧助困是我一生的事業。”每當遇到困難群眾,韓小明都會伸出援手。他與周河鎮玉蘭村村民許明軍結成幫扶對子,捐資1萬多元,從縣城購買材料,為許明軍翻蓋房子、改圈舍、打水井,發展種養業。
作為供銷社的普通干部,韓小明長期行走在基層。當萬紫千紅的春天到來時,百花叢中飛舞的蜜蜂讓韓小明有了新想法,他成立了養蜂協會,騎著摩托車走鄉串戶,鼓勵農民養蜂,向農民免費傳授養蜂知識。韓小明說,養蜂協會采取農民自養,協會提供技術指導的模式。目前,該縣年產蜂蜜12萬公斤,養殖200箱以上蜜蜂的大戶達6戶。
“都快60歲的人了,還整天為了事業跑得不著家。”韓小明的妻子頗有微詞。為了發展養蜂業,韓小明經常下鄉指導養殖,回家就鉆進屋里研究養蜂“秘籍”。
在一次下鄉返家途中,韓小明發生車禍,在病床上昏迷了1個多月,醒來后,韓小明不顧醫生叮囑,又偷偷跑到鄉下去。“退休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幫助他人我無怨無悔。”
看著農村成片的撂荒土地,韓小明非常心疼,“如何讓這些土地長滿搖錢樹,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一次,韓小明到新政鎮柳樹店村指導養蜂,村民給他捧來一捧核桃,韓小明拿起一顆,輕輕一捏,核桃殼就破了,核桃仁充實飽滿,又香又脆。當天晚上,韓小明沒睡著覺,他算了一筆賬:核桃樹3年后掛果,按掛果初期1棵收入2.5公斤核桃計算,1畝地可栽30棵核桃樹,每畝可產75公斤核桃,每公斤賣20元,每畝收入1500元,以后產量還會成倍增加。如果在全縣發展核桃產業,將給農民帶來很大實惠。
韓小明在網上查閱核桃種植資料,自費編印核桃科普知識問答,向農民介紹核桃的價值、經濟效益、發展前景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等。
在雙勝鎮龍王廟村,韓小明墊付1萬余元,購買核桃樹苗,交給村民種植,待核桃樹掛果后從收益中扣出。全村300多戶村民在協議書上簽了字。2012年,龍王廟村一次性栽種核桃1200畝,樹苗全部成活。
韓小明深知,要做成一件事,靠單打獨斗非常艱難,他成立了儀隴縣核桃協會,聘請高級農藝師擔任協會技術顧問,并向縣委縣政府遞交了“關于把核桃種植納入儀隴縣重點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如果在全縣發展幾十萬畝核桃,何愁荒山荒地不變聚寶盆?”韓小明說,“我要盡全力把這個產業做起來,把群眾的致富夢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