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張守方(右一)、村支書張壽伯(中)和本報記者李玉蘭一起聊險巖村的“蘑菇經”
本報訊(記者 李玉蘭)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有48戶貧困戶,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家里 缺乏能夠挑大梁的年輕人。
住在村子山梁上的90后張川,家中有三位老人要贍養,生活壓力巨大。2015年,他回到村里,充分利用縣里、鎮上、村里的扶貧項目,加之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在2016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然而,并非所有家庭的脫貧路都如此順暢。由于村里的人力資源缺乏,一些需要投入的扶貧項目難以充分利用,即便能夠開展的項目也是一波三折。比如險巖村的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的農戶因為對種植技術理解不夠,天天勤苦澆水,結果澆過了度,使得菌袋內部腐爛,長不出蘑菇,還賠掉了菌袋的成本。
馬鞍鎮黨委書記趙海說:“我們不僅要找項目,還要找有適合人力資源條件的項目。每家每戶條件都不一樣,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找到增加收入的辦法,要不怎么說扶貧工作像繡花一樣呢。”
(原標題:讓項目“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