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永不停歇的山區“電馬兒”
51網訊 (黃燕 記者 魏勇)最近一次見到王曉明,是協助儀隴縣電視臺民生視界欄目對他進行采訪報道。不熟悉的人,如果只從外表看的話,誰也不會知道他是直腸癌晚期和甲狀腺瘤患者。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絲化療的憔悴,也看不到被病痛折磨的無奈。在他的眼里,只有平靜和堅毅,就像一塊被風吹過,被雨淋過,卻仍鎮守在大地上的堅石,無論生活給出怎樣的考驗,我自巍然。
敢打敢拼的“王三郎”
立山,一個曾有古八景之一“立山霽雪”的小集鎮,卻因路途的遙遠和顛簸成了貧困和邊遠的代名詞。曾經的縣領導都以“如果工作再抓不上去,就調你到立山去,到時可別怪我手下無情”這樣的口吻教育過鄉鎮干部。
2004年11月,已有14年農電工作經驗的王曉明,調任至立山供電所任副所長。與曾經教育的口吻不同,公司領導對他和時任立山供電所所長的朱小斌寄予厚望:越貧困的地方,越需要電力的保障護航,讓老百姓的生活亮起來,富起來。
豐富的工作經驗讓王曉明在陌生的環境中迅速找準了方向。了解供電所人員、熟悉村社干部、摸清居民用電情況和電網設施,成了初來乍到的王曉明的首要工作。“全是窄得很的泥巴路,有的地方甚至沒有路,下村社只能靠雙腳走。”所員吳顯義回憶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被同事稱為“拼命王三郎”的王曉明在不到二個月的時間里,穿壞了3雙鞋,跑遍了轄區79個行政村。沒有車,就步行;沒有路,就爬坡上坎。“習慣了。”現實的艱難沒有嚇退這位一直扎根在農村的電力人,讓他感觸的是當地的貧窮和落后。
2006年,立山發現了油氣!隨著油氣的開采,與立山經濟一起迅速發展的是用電需求的突增。王曉明和全所員工一起,走客戶、勘現場,努力協助當地政府進行城鎮擴張規劃,幫助揚眉吐氣的立山人搭上致富的快車,為他們供好電、服好務。
原有的小集鎮承載不了老百姓新的期望。2010年,立山鎮政府對城鎮進行重新規劃,各路項目快速推進。7月,為了讓位城鎮建設,供電所需搬遷35千伏立山變電站的三條出線。“7月份正是最熱的時候,材料設備摸著都燙手,我們每個人的衣服沒有一天是干的,晚上脫下來全是汗鹽漬。加上道路不通,材料進出全靠雙手雙腳,硬是辛苦。”說起那段時日,所員陳林政仍記憶猶新:“那段時間,王曉明每天的工作時間至少有18、9個小時。白天和我們一起在大太陽下拆舊架線,晚上9點多收工回去還要做施工資料,莫說他這樣的病人,就是我們平常人也受不住。”
工期緊,環境苦,頂著巨大的壓力,立山供電所硬是用十多天時間就完成了任務,也留下了“鹽洗衣服汗洗澡”這樣的趣話。
“工作,就是我抗爭病魔的動力”
誰也不會想到,整天奔忙的“王三郎”會在某一天突然地倒下。2008年12月,王曉明被南充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診斷為直腸腫瘤晚期。突如其來的消息震懵了王曉明。一時間,各種思緒充斥在腦海中,還能活多久?工作怎么辦?可以交給誰?怎么給家人說?……恐懼迷茫的時間既短暫又漫長。某一天,王曉明在電視上看到著名節目主持人羅京身患淋巴癌的新聞,他的心安靜了下來。原來名人也一樣,也會得這樣的病。生活要繼續,工作也要繼續。“如果實在有那么一天,我希望能多一些時間留在工作了幾十年的崗位上。”
手術后半個月,王曉明回到了供電所。除了每二月一次的化療必須請假一周外,其余時間,王曉明和發病前一樣,以所為家,生活的全部就是管理、施工、服務……妻子心疼他,和孩子一起勸他把身體養好再回供電所,他說:“和同一個戰壕的兄弟們在一起工作,就是我抗爭病魔的動力。”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經歷了手術、化療的考驗后,王曉明的彩虹依然藏在烏云后。2014年3月,已調任義路供電所的王曉明感覺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有時還會呼吸困難。時值義門鄉龔家溝村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施工,作為工作負責人的王曉明為了不耽誤工作,硬忍著身體的不適,每天帶病堅持和大家同進同出。5月,施工結束,王曉明終于去了醫院,被告知患有長度達2.1CM的甲狀腺瘤。這一次,王曉明沒有恐懼和迷茫。“該工作就工作,該吃藥就吃藥。”取完藥后,王曉明又回到了供電所。
“一個月30天他就有28天在所里,老百姓要找他肯定找得到。”和他共事過的何愛民說道:“聽說剛開始工作時,幾次他起程還沒到家,所里就有事情請他務必回去。因為路途遠,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后來一般都呆在所里,家里有事才回去一趟。”
現在,除了每天必吃的治療藥外,王曉明和其他員工并無不同,依然對工作兢兢業業,對群眾周到熱情。也許就如他所說,工作轉移了他對病痛的恐懼和擔憂,老百姓的信任讓他有了一定要活下去的動力。
深耕不息的“電黃牛”
2013年11月,王曉明從立山供電所調到了離縣城更近的義路供電所。這個“近”是相對立山而言,從縣城到義路,仍需要近2個小時的車程。而管轄的區域地貌并不比立山更好,依然是坡高林密,彎急水深,用戶分散。全所13個人要保障轄區30個村8300余戶居民的用電需求。在這里,經歷了風雨的王曉明更加穩重堅實,不變的是他服務老百姓的真誠和熱情。只要一個電話,他就會出現在村村戶戶,為村民檢修線路、安全通電,成了群眾交口稱贊的“電馬兒”。
2014年,義路鎮鐘呈寨村實施農網改造升級。為了早日解決村民用電難題,王曉明給自己加足馬力,勤勤懇懇的搜集各方資料,讓員工“動起來”,又發動老百姓積極支持。質樸實在的王曉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期盼,他帶領全所同事,起早摸黑,為鐘呈寨村新增設100千伏安變壓器一臺,組立電桿129基,架設10千伏線路1200米,絕緣導線28800米,新裝智能電表221只。
“為了我們改電的事情,王師傅跑了無數次,家家戶戶門坎都被他踩過好多次。架線路、裝電表,哪里有施工哪里就能找到他。裝好了,他還要家家戶戶回訪問用電情況,群眾對他感激得很,專門叫村上制作了一幅錦旗送給他。”50多歲的村干部王一建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對這里的一山一水他既有責任又充滿了感情:“你看新架的線路,真漂亮!”農村電網的變化讓他對這片土地充滿希望,他相信有了充足的電,農民生活水平一定會更好。老人既欣慰又感動:“只是把我們的‘電馬兒’累到了。”
如今的義路,曾經大半村落用電難的情況,已經不再是村民們的難題了。問起最近的工作,王曉明如數家珍:營配數據貫通、線路障礙清排、隱患處理、安全月專題活動業擴工程……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等揚鞭自奮蹄。對王曉明來說,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獎勵;只要還在一天,就絕不停歇,就要解決老百姓所急、所盼、所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