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夏季入伏如何養生1、夏季入伏要注意護心 中醫認為,一年之中,夏天是心最累的季節。夏天養心,最關鍵的是要護好心臟。首先避免過熱和過涼,頂著烈日在街上行走,整夜開空調,冷熱環境的交替,很容易在短時間里加速血液流量,增加心臟和血管的負擔。也很容易引起心臟的不適。 2、夏季入伏要多多走動 夏天運動對體力消耗比較大,走路、太極、瑜伽等比較緩慢的運動最適合夏天進行,對緩解失眠、平復情緒有一定的幫助。沒有病的人還可以快走和慢跑交替進行。 3、夏季入伏要吃苦味食物 “夏日吃苦,勝似進補?!毖芯孔C明,苦味食品含有生物堿、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大量人體需要的物質,能解毒、明目、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除煩。適當吃點,還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 夏天大量出汗后,不要猛喝白開水,應該先喝些淡鹽水。炎熱的天氣里,人本來就容易血鉀偏低,出汗又帶走大量的鈉和鉀。所以夏天可以多吃一些瘦豬肉、魚、海產品、牛肉、小白菜、油菜、土豆、香蕉等都含有豐富的鉀,可以適當多吃一些。 4、夏季入伏要勤于換衣 夏季暑熱之邪當道,皮膚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因此,要適當的少穿衣。但是,氣溫一般接近或超過35℃時,穿衣太少,皮膚非但不能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讓人感覺更熱。建議大家注意選擇衣料,絲綢、棉布、真絲等最好。少穿緊身衣,以利身體內排出的汗氣散發,要勤于換衣,防止汗液浸濕生細菌。衣服的顏色多選擇淺色系列,以減少陽光的照射。 5、夏季入伏要晚睡早起 夏季宜晚睡早起,宜比春日稍晚點睡、早點起,中午有條件的盡量小睡片刻,有助緩解疲勞,以保持心神安寧。 專家提醒大家,切記不能在樓道、屋檐下或通風口的陰涼處久坐、久臥、久睡。更不宜久用電風扇,因夏令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開,易受風寒侵襲,吹的時間過久可能會引起頭痛、腰肌勞損、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還要注意居住環境不要過于潮濕,夜間空調的溫度不要開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陰冷的地方過夜。 夏季入伏的食療食譜1、吃山藥粥 材料:鮮淮山藥100-150克(或干山藥45克),白面粉100克,蔥、姜、紅糖各適量。 制作:將鮮山藥洗凈,刮去外皮,搗爛,或將干山藥搗細為未。將山藥同面粉拌勻,加入冷水調成糊后人沸水中攪勻煮作面粥,再加入蔥、姜、紅糖,稍煮即可。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養心。適用于脾胃虛弱、心氣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慌心跳、自汗盜汗、腹瀉久痢、男子遺精、婦人帶下等癥。 2、吃參苓粥 材料:人參10克,白茯苓(去黑皮)10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食鹽少許。 制作:將人參、白茯苓、生姜水煎,去渣取汁。將粳米下人藥汁內煮作粥,臨熟時加入少許食鹽,攪勻即成。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虛。適用于虛羸少氣;亦可治胃氣不和,不思飲食,日漸消瘦。 溫馨提示:大家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正確的食療方法,如不能確定自身情況是否是氣虛,可由中醫號脈進行判斷。 入伏后什么時候最熱一般來說,中伏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加之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中伏時期,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