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蔚(1904—1992)儀隴縣金城鎮西街人。祖父陳昌榮、父親陳鴻春都是城中紙扎燈彩之高師巧手。他家世代以制作燈彩冥房為業,其所扎庭院門前的檐燈,廟宇燈會的彩燈,生辰壽誕的宮燈,婚禮嫁娶的喜燈,喪幽祭奠的挽燈,以及春節龍燈、喪葬冥器等,無不千姿百態,斗艷爭妍。他家的紙扎工藝品揚名縣內外,產品遠銷閬中、南部、巴中、平昌等市縣的集鎮農村和本縣西北部一帶的鄉鎮居民農戶,所以,人們都稱他家叫“陳燈籠”。
英蔚先生出生在紙活世家,八歲入私塾,蒙學一年多時間,因家庭經濟困難,便輟學回家跟隨父親學扎燈籠。有時候燈籠上要根據張燈對象事物、時令、主題等特點,以水墨丹青施繪奇花異草、鳥獸蟲魚、古裝戲劇人物。因而他家祖傳燈籠上的彩繪內容,已遠遠不能滿足顧客現實生活的需求,為了使紙扎商品制作美化更趨精巧,首先應從彩繪工藝水平提高著手,他下定決心向名師請教。逢場天,他趁化馬山下民間畫師張世友上街趕集的機會,恭請張老到他家面授,將張老所作畫稿對照臨摹,還抽暇到本城正南街書畫家李新九老先生府第觀賞古代一些名人字畫,學習指摩畫意。從而使自己的繪畫技藝得以長足提高,經過十年苦心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繪事貿然有了質的飛躍,信筆丹青,皆成佳品。從此他家的紙扎燈彩、龍獅燈藝、冥房、青獅、白象、金童玉女等明器聲譽大振,馳名遐邇。
新中國誕生后,紙扎工藝更排上了新的用場,每逢國慶、春節或其它一些重大節日慶典,縣城機關、廠社、街道居民扎五彩牌坊,做龍燈彩獅,糊各式燈籠,他這位紙扎畫師都被邀請去擔任技術顧問,手把手地進行指導。1984年春節之前,縣文化館舉辦扎制彩龍培訓班,全縣鄉鎮文化站派人學習,他應請擔負主講教師,從劃竹、剝篾、綁扎、糊紙、彩繪一整套制作流程,全面詳盡地加以傳授,使扎彩龍的技術在全縣得到推廣和傳承。(李蚊蛟 整理收集)
【編輯: | 責編:】
閱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