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bz5sp"><del id="bz5sp"></del></label>
    <i id="bz5sp"><meter id="bz5sp"></meter></i>

    投稿郵箱:yilongnews@126.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7-5152199
    2015 08 /20 09:35:01
    來源:儀隴新聞網

    馬鞍客家人傳統(tǒng)婚姻禮俗

       中國民間禮儀種類繁多,名目繁雜,歷史深遠。古代周禮提出“五禮”的規(guī)范,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和嘉禮。婚禮是嘉禮中的一種禮儀。喪禮是兇禮中的禮儀,吉禮是表彰和事業(yè)落成慶典的禮儀,賓禮是人們交往中的禮儀,軍禮是軍隊中運用的禮儀。隨著人類文明程度不斷向前發(fā)展,所時興的禮儀也越來越多。又因地域的不同,所謂一方土地,一方風俗,各地的禮儀互有差異。

       馬鞍地區(qū)是儀隴縣客家人集居最多的地域。本地區(qū)的一切風俗習慣,是馬鞍地區(qū)乃至儀隴東北部所有民眾的風俗習慣,本文所述的婚姻禮俗就是流行于本地區(qū),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民間大眾禮俗。

    男方聯(lián)婚程序

       婚禮,稱為各種禮儀的根本。聯(lián)婚程序也比較繁瑣,從提親一直到結婚后新郎新娘參拜祖廟,整個婚禮才算結束。盡管各地風俗有一些差異,但從提親到結婚,幾個重要程序還是基本一樣的。

       一、提親:舊時稱為納采。即男方托媒人帶上禮品到女方家提親,如果女方父母答應下來,收下禮品,就是初步定下了婚約。舊時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去提親是提一只雁,象征性告訴女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要象雁那樣適時擇其所。越到后來,禮品就越豐富,衣物、珠寶、首飾多達數(shù)十種了。

       二、開八字:雅稱問名。男方與媒人帶上禮品和紅紙來到女家,女家父母收下禮品,將女方的姓名、出生的年月日時辰寫在紙上,裝帖帶回男家。

       三、合八字:雅稱納吉。由男方請術士按男女雙方庚帖中出生年月日時的屬相是否相合或相克來判定這樁婚姻是否成行。相合的如“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蛇盤兔、必定富”。不合的如:“鼠羊相逢一旦休,從未白虎怕青牛,蛇遇猛虎如刀斷,豬遇猿猴不到頭,龍得兔兒云端去,雞犬相逢淚相流”。合八字后,如婚姻成行,就用紅紙開一個雙方“婚姻事定”的帖子,這個帖子類似現(xiàn)代的結婚證書,男方拿到的叫“坤書”,女方拿到的叫“乾書”。

       四、開庚:舊時叫做納征。就是托媒人征求女方意見,索要禮品的數(shù)目,然后通知男方,早作婚禮的準備工作。

       五、報期:古時稱請纓。由男方家請術士看日子確定婚期,由媒人告之女家,征得女方同意后,雙方均作婚禮準備。后來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叫“下日子”或“告期”。

       六、迎親:即迎聚新娘舉行婚禮。男方準備婚禮迎親時,一般要進行以下幾個步驟。一是提前三天每天拜祖宗一次,意在請祖宗保佑婚姻合順。二是請廚師辦喜宴。三是請鼓樂隊伍和抬嫁妝人員。四是雇一頂花轎準備迎親。五是準備一個與新郎平輩份的青年當“送禮先生”,給女方送“禮包袱”。六是確定前往女方的迎親人員(一般是男方新郎的姐妹或姑表姐妹)。

       新郎披紅騎馬,帶領花轎、迎親人員和抬禮(嫁妝)人員、鼓樂隊伍到女家。先到堂屋拜祖宗,給岳父母行大禮。新姑娘迎上轎后,新郎騎馬前面引路,按花轎、鼓樂隊伍、送親迎親隊伍,抬嫁妝隊伍的順序,浩浩蕩蕩一路到達新郞家。

       花轎到家,停放于男方堂屋前街沿下,男方的親姐妹掀轎簾給新娘禮金(民間稱“下轎禮”),新郎上前,向新娘三敬禮后,新娘下轎。由男方的親姐妹扶擁(民間稱拉客)新娘到堂屋舉行拜堂儀式。

    女方出嫁基本程序

       女方出嫁叫做出閣,也叫于歸。女方收了男方的紅帖和禮品,應允了男方的具體迎親日期,就著手準備嫁妝,安排出嫁的一切事宜。作為出嫁新姑娘來說,就要履行從哭嫁到結婚后回門的一系列程序。

       出嫁、結婚,男女雙方都要舉行儀式,大辦宴席。因為結婚是最大的喜事,人生只有一次,故而相當隆重。

       一、哭嫁:婚禮前三天,出嫁的姑娘就坐在閨房不出門,開始哭嫁。鄉(xiāng)村俗名叫做“哭早”。每天早上天未亮時就開始哭父母,晚上哭了父母還要哭爺爺奶奶。其他親友近鄰,叔伯嬸娘這三天凡是到了這家來,新姑娘都要“哭”一場,被哭的親友都要給一定數(shù)量的禮錢,叫做給“哭錢”。有的姐妹嬸娘跟著“哭”新姑娘一場,不但增進了友情,訓練了哭技,而且就不用給禮錢了。

       哭嫁詞是一種在民間婦女中廣為傳誦的歌詞,基本都是一個調。這種歌謠主要是歌頌父母、親友對自己的關懷、幫助,敘述離別感激之情。也有對婚事不滿,對有些作法不滿發(fā)泄一些怨言的,如罵媒人,罵抬禮的等。哭嫁是每一個姑娘的必修課,如果出嫁不會哭,大家會認為這女子“沒出息”。

       到了出閣典禮時,從第一天晚上到第二天離家上轎,新姑娘要哭的環(huán)節(jié)非常多,如廚師進屋,殺豬宰羊、開席,親友、來客到家,媒人到來,抬禮人員到來,新郎上門,辭祖宗,別父母等都要“哭”。特別是親友、客人相當多,一般都是上百人,專叫新姑娘“哭”,身體、精力根本支持不了。所以,從頭天晚上開始,主家就要請同族與新姑娘要好的姐妹多人來陪伴幫“哭”。不但顯得熱鬧,也是大家展示、學習哭技的好機會。不是太親的親友和一般客人,哭一段就可以概括很多人,不必非要一個一個都哭到,舉一反三就可以了。被哭的人,或多或少都要給新姑娘拿哭錢,專人(一般是新姑娘親房嬸娘)負責收取,后轉交新姑娘。

       二、坐歌堂:坐歌堂起興于清朝末年,在川東北一帶農村廣為流行,一直到現(xiàn)在。相傳,有一位小姑娘死了娘,父親續(xù)娶,后娘時常對她虐待,開始父親還很疼她,后來父親也對她苛刻起來。后娘的女兒出嫁,大辦喜事,嫁妝、首飾一應齊全,風風光光。可到她出嫁時,父親和后娘啥都不管,相當寒酸。出嫁的頭天晚上,幾個平時要好的姐妹相聚,一起敘述心曲,后來就婉轉而歌,第二天,她啥也沒說,高高興興出嫁了。

       倆姐妹出嫁后各自生活,但境況各有不同。后娘的女兒嬌生慣養(yǎng),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沒幾年就變得相當貧窮,最后淪為乞丐。而她勤儉持家,夫妻和睦,家境漸漸中興,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戶。后來,人們似乎悟出了姑娘出嫁時唱歌喜慶的妙處,民間就有了坐歌堂的習俗。

       姑娘出嫁的頭天晚上,主家將幾張方桌并攏,擺上板凳,桌上放置一些糖果、煙、茶、咸菜等物。主家封好若干紅包放在桌子中間擺有鮮花的盤子里。眾姐妹簇擁新姑娘圍桌而坐,眾親友、男賓女士圍在外圍或坐或站。大家一起抽煙、吃糖、唱茶,一邊開始唱歌,場面既熱烈又喜慶。

       歌堂開始,其中一個姐妹領先唱一曲,叫做“起歌堂”。眾家姐妹便一起唱起來,叫做“接歌堂”。如流行馬鞍地區(qū)一帶的歌詞:“風吹菊花遍地黃,姐妹叫我起歌堂,起起歌堂大家唱,歌聲嘹亮賀新娘。今夜陪妹坐歌堂,明天送你當新娘。”大家接唱:“新打剪兒把衣戴,你把新姐請出來,兩邊坐的張三姐,中間坐的李秀才,上席大姐本姓劉,穿的錦緞貴妃頭,下席三姐本姓王,唱起歌兒陪姑娘,側邊四姐本姓貴,唱起歌兒陪妹妹……。”接歌堂就是開場造氣氛,一般是眾姐妹合唱2-3曲。

       開場曲唱完,就到了坐歌堂的主要內容—討歌錢。新姑娘主唱一曲,眾姐妹一個一個接著幫唱。如新姑娘唱“手把桌兒圓又圓,叫聲爹媽討歌錢,往日討錢買花錢,今日討的壓箱錢。”“今夜月亮圓又圓,叫聲叔嬸討歌錢,往日討錢買花布,今日討的壓箱錢。”“我家離場五里遠,舅舅帶我把場趕,街上討錢買糖果,今天再討壓箱錢……”。凡被唱到的人,紛紛拿出錢放在桌子中間放有鮮花的盤子里,大家一起把在場的人唱完,討歌錢這一步才算結束。

       緊接著就是眾姐妹一人唱一曲祝福送別新姑娘的歌。如“天上月亮伴太陽,地上織女配牛郎,張家公子李家妹,天配一對金鳳凰。”桌子外圍的人員也可以唱,每唱完一個人,主家就給一個裝有禮金的紅包作紀念。最后眾姐妹再一起唱一曲送行內容的歌后,宣布歌堂結束,叫做“收歌堂”。

       “坐歌堂”不但使新姑娘芳心自慰,其他的人也恰然自樂,沉醉其中,所以一直沿襲下來。

       現(xiàn)在農村坐歌堂,雖然新增了很多現(xiàn)代流行歌曲的演唱,新增了簫、笛、鼓樂及伴唱,但基本程序還是一樣的。

       三、辭宗:所謂辭宗,就是新姑娘辭別祖宗親人,上轎出嫁到男方的一個重要禮儀。

       第二天一早,男方會將準備好給女方的禮金(催妝禮)和給女方梳頭貴人的禮金,各用紅紙封好,再將梳子、花線、頭繩、首飾、頭油、掛面粉等合并裝成一個包袱叫做“禮包袱”。再派一個人(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或堂兄弟)將“禮包袱”送到女家,交給女方母親。

       女方接到“禮包袱”后,就在本房請一個有夫之婦,沒有懷孕,與新娘命字相合,在本房有一定身份的梳妝貴人來梳頭、畫眉、打粉、戴花,協(xié)助穿戴好嫁衣,搭好蓋頭。

       男方送禮先生到女家后,就是新郎披紅戴花,騎著大馬,帶著花轎、迎親人員、鼓樂隊伍、抬嫁妝人員來到女家迎親。

       新郎到女家拜完祖宗,給岳父岳母行過大禮后,新姑娘的哥哥或弟弟從閨房將新姑娘背到堂屋,站在正中的地毯上,拜祖宗,給父母、爺爺、奶奶行大禮。然后,由哥哥或弟弟背著,由男方迎親姐妹和女方送親人員一起簇擁上轎。這時女方還要派一個十來歲的孩童,這個孩童一般是新姑娘的親弟弟或親妹妹,民間稱“押轎娃兒”。女方再派幾個送親人員(一般是新姑娘的本房嬸娘和姐妹),隨媒人一道隨轎前往男家。新郎披紅騎馬走在前面,鼓樂隊伍跟在轎的后面,再就是迎親送嫁隊伍,最后是抬嫁妝隊伍,吹吹打打,熱熱鬧鬧,走村過街一路到達新郎家。

       四、拜堂:男方要事先在設有神位,敬有祖宗的堂屋布置一個禮臺,禮臺上插一對大紅蠟燭,擺上裝有五谷雜糧的兩個大碗,放置兩對筷子表示五谷豐登,生活富裕。中間放置兩盆花,祖宗神臺上插上香,地上鋪好地毯。

       新娘迎到堂屋,按男左女右和新郎并排站位,面向祖宗神位。

       這時,鼓樂、鞭炮齊鳴,神位點香,禮臺點燭。男方的禮儀先生(民間叫支賓先生)出來主持婚禮。

       一拜天地,新郎新娘轉身面向堂門外,下跪作揖叩首。

       二拜祖宗,新郞新娘面向神臺祖宗神位,下跪作揖叩首。

       三拜父母,男方的父母站在禮臺里面,新郎新娘從禮臺下來,站立父母對面,向父母下跪作揖叩首,這時父母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禮金放在禮臺上的五谷碗內,表示對兒子媳婦的關照,鼓勵她們創(chuàng)業(yè)發(fā)家。

       夫妻對拜,新郎新娘面對面站立三叩首。

       入洞房,新郎新娘由男方的親姐妹簇擁送入洞房。

       鼓樂齊鳴,拜堂儀式結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婚禮的程序有所增減、變化,但這拜堂的五項基本程序一直沿襲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今有的農村還在沿用。只是從民國后期開始,下跪作揖逐步改成了站立鞠躬。

       五、新婚吃交杯酒:古代,男女成婚進洞房吃交杯酒叫做“行合巹禮”,是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程序。這個儀式也稱“吃合巹酒”。巹,就是瓢,是用一種形似葫蘆的匏瓜刮成兩半掏空而成。吃“合巹酒”時,新郎新娘各用一個瓢盛酒對飲。飲后,夫妻各拿飲過酒的瓢對天舉瓢相合,表示“天作之合”。所以,后來人們也把結婚叫做“合巹”。

       隨著社會的進步,吃交杯酒逐漸改成了用酒杯對飲,吃交杯酒就叫做“吃合歡酒”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因為吃“合歡酒”時,要相互交換,挽手對飲,吃合歡酒就變成了吃“交杯酒”。

       流行于馬鞍及巴儀一帶的習俗,吃交杯酒時,專有一禮賓先生司儀,有專人斟酒。新房內事先準備好一桌酒席,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新郎在床邊揭去新娘蓋頭后,即刻入席,新郎坐東邊,新娘坐西邊,即“東床”、“西施”之意。

       交杯酒一般唱三杯。

       第一杯酒斟好后,司儀給新郎新娘各一杯,新郎左手端杯,新娘右手端杯。司儀呼“第一杯,夫妻合歡,相愛百年”,新郎用右手挽著新娘的左手,各將酒飲下,表示夫妻從此結下了百年之好。

       第二杯酒斟好后,司儀將酒同時端給新郎新娘。司儀呼:“第二杯,夫妻交杯,相知百歲”。新郎新娘將裝滿酒的杯子相互交換,四目相對,同時飲下,表示夫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前兩杯酒吃了后,就要開始吃菜了。吃菜是有禮儀講究的。一是要先吃一桌菜中間一大的“品碗”裝的菜,這叫做吃“頭彩”。二是新郎吃哪道菜,新娘就吃哪道菜,意為夫動婦隨。三是每吃一道菜,司儀就要根據菜名說一首詩,有兩句一首,四句一首,八句一首的,叫做說“四言八句”。主要是祝福新婚,孝敬父母,生子添財?shù)葍热荨H纭靶吕尚履锍匀馔瑁髂陥A滿把口添,生個兒子考狀元,生個女兒戴鳳冠”、“新郎新娘吃魚菜,家道富裕當員外”、“一對新人吃筍子,子孫后代戴頂子(即做官)”、“雞蛋黃、雞蛋青,夫妻抱緊一條心,今生修得同船渡,風風雨雨永不分”……。

       吃菜告一段落后,接著喝第三杯。司儀呼:“第三杯,夫妻挽手,兒孫滿斗”。新郎用左手端杯,新娘用右手端杯,端杯的手從對方端杯的手臂中穿插過來,相互注目,同時飲下。表示夫妻相愛,共渡未來。

       三杯酒結束后,司儀宣布交杯酒儀式結束。

       舊時,男女訂婚是相互不能見面的,全憑媒婆和父母之言了解點對方情況。結婚時,揭了蓋頭,又一起吃交杯酒,促進了相互了解,增添了新婚快樂,這一儀式顯得意義深長,十分必要。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男女結婚前,一般在場鎮(zhèn)的茶館或飯店安排了吃“會面酒”這一程序,安排定婚的男女見面。但吃交杯酒這個儀式還相當盛行。

       六、回門:新婚的第二天一早,新娘的生父會親自前往女婿家中,叫做“會親家”。到了親家屋中,先拜祖宗,然后入席。飯后帶著女兒女婿回家,這就是嫁娶禮儀中一直沿襲至今的程序——回門。

       新娘回門后,如果當天是雙日子(即偶數(shù)日)就第二天回新郎家,如果單日子(奇數(shù)日)就必須當天回新郎家,這叫做行雙不行單。

       隨著時間推移,禮儀不斷修改,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由新娘的親哥哥或親弟弟前往男方家中,接新娘回門。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就逐步取消了娘家人去男方接新娘回門的習俗,由新郎新娘自己結伴回門。

       須提及一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新娘回門一般是新郎騎馬,新娘坐便轎(簡稱“滑桿”),其他來接的人步行,不管路程遠近,都必須有此待遇。

       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fā)展,傳統(tǒng)的婚姻禮俗,逐步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

       一是看人戶:這是興起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為了逐步沖淡“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包辦婚姻,謀財害人”的一種程序。女方在男方下禮提親后,由媒人牽頭,女方的親生父母親自到男方察看住居和生產生活情況,同時也親眼看看未來的女婿如何。如果父母看好了,認為這門親事可以,才能給男方開生辰八字,否則,退禮告吹。

       二是打喜:打喜就是打新郎。在新郎拜堂準備入洞房的路上,平時和新郎要好的哥兒們,追逐新郎,揮拳就打,打得新郎四處逃竄,沖破重圍,鉆入洞房為止。打新郎時,也是點到為止,主要是烘托熱鬧喜慶的氣氛。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以后,又演變成了噴香濱、噴啤酒、砸雞蛋等形式。

       三是鬧洞房:鬧洞房主要是增添新婚的娛樂氣氛。全國解放前是“新婚三天無大小”。這三天時間可以找新娘子逗笑、戲耍。特別是姐夫與小姨子,長嫂與小叔子,與新郎同輩份的兄弟、姑表之間,更是隨便可以喜笑逗罵,三日一過一切正規(guī)。解放后,鬧洞房的活動雖然一直沿襲下來,但一般都是在結婚當天下午到晚上,新郎新娘入睡后就結束了。

       四是拜祖墳、祖廟:一般是結婚的當天下午,新郎新娘和全家人一道前去祖宗的墳前參拜,這個儀式意在“認祖歸宗”。儀式也比較簡單,進墳場先鳴炮,然后新郎新娘一起到每個祖宗墳前上供(肉食品)化紙、下跪、作揖、叩首即可。拜墳后,即刻前往祖廟參拜。


       五是敬早茶:新婚第二天,新娘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后,到灶房把茶煮好。隨后和新郎一道,到公公婆婆房中,雙雙下跪叩首,再獻上茶,待公婆品了三口以后,新娘再用壺添加開水一次,道幾句“安好”的話語后回房。              

    【編輯: | 責編:】
    閱讀下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香蕉国产蜜臀AV|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天天综合天天看夜夜添狠狠玩|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菠萝蜜|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综合网| 久久综合亚洲欧美成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久久青青草原综合伊人|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蜜芽五月|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五月天激激婷婷大综合丁香|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227|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播放|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高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ak|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综合成人色产三级高清在线精品发布|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天天综合天天做天天综合|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久久综合鬼色88久久精品综合自在自线噜噜|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色综合网站国产麻豆|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