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山的傳說
仙女山屬大巴山余脈,位于今新政鎮西北69公里處,海拔765米。九座巍峨的山峰,蜿蜒起伏在群山簇擁、云霧環繞之中,若一條吞云吐霧的九節巨龍,作勢欲飛。
仙女山,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書生張英赴金陵應試,一日黃昏,在長江邊的采石磯,邂逅一美麗的烷紗少女,二人一見鐘情,暢游江邊,至夜幕將臨,仍難舍難分。張英情不自禁的吟道:“五百年前未了期,采石磯下遇仙姬。”少女從容接吟:“匆匆若問藍橋事,二十年后大儀。”張喜之不盡,欲覓一佳句答少女,瞬間少女已失蹤影。20年后,張英奉旨到羔羊縣任縣令。蒞任半載,日夕聞機聲,莫知所出,深以為怪。一天夜里,張于睡夢中,見一少女飄然而至,正欲相問,少女含羞低吟:“五百年前未了期……”張英恍然大悟,急上前攜手言歡。良霄苦短,忽聞金雞報曉,少女告辭欲行。張英不舍,急問后會之期,少女答道:“機聲響處洞門開,即會面之期也。”是日,張率侍從尋機聲而去。行數里,至一山崖,見一石洞,門鑰宛然,前女出迎,二人相攜入洞,門即閉,從人呼不應,只從門隙滾出二圓石。再呼,則無聲息。從人捧石而歸,中道不舉。后來,邑之好事者,鑿開洞門以尋究竟,洞內僅沉香木二段。于是鄉民籌資,將此二木分雕兩人肖像,并將二圓石置于腹中,設廟祀之,尊張為“土主爺”,少女為“仙女娘娘”。以農歷三月三日為仙女生日,是期舉辦廟會,進香還愿,唱戲娛神,十分熱鬧。山遂于此得名為“仙女山”,其洞曰“仙女洞”。
仙女山地勢極為險要,三面絕壁,僅兩條羊腸小道,蜿蜒上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明崇禎末年(1644年)張獻忠帶兵入蜀,到了川北,把戰爭勝利寄托在神靈的佑護之上,欲求仙姑的保佑,多次取的戰斗的勝利,稱之曰“仙女之捷”。因此在山上建起了仙女廟,當年的三月初三日,塑起了仙女神像,將九節龍之首取名曰仙女山,三月初三日為仙女壽辰。
龍鳳山的傳說
龍鳳山距新縣城12公里,位于果山境內。其山高大雄偉,綿延數里,山右半部分高低跌宕,巍巍屹立,似長龍側臥;左半部分蜿蜒起伏,溫情秀美,如彩鳳翩飛;中間為主峰,龍頭鳳首在此相依聚合,似耳語綿綿,互訴衷腸。山腰綠草凄凄,龍鳳池內泉水清清,沽沽而流,四季源源不斷。在這青石白崖,芳草迷漫間,流傳著一個凄美動人的故事。相傳山下有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戀人,在面對封建婚姻的逼迫走投無路時,登峰話別離,相擁淚連連。訣別后,二人雙雙飛身崖下。他們的鮮血灑滿青石,赤了綠草,紅了杜鵑。無聲流淌的眼淚,在山腰形成泉眼,匯成一汪清澈的山泉。次年,人們聽到了仰天長嘯的龍吟,日夜悲歌的鳳鳴,是那對殉情的男女化作了呈祥的龍鳳,雙宿雙飛,逍遙自在。
美麗的龍鳳山不僅演繹了一個凄美絕倫的愛情神話,也見證了時代變遷的戰火硝煙。如今登臨其上,可以見到高聳堅固的寨門,逶迤延綿的南墻,山體上砍鑿而成的石洞,巨石上模糊可見的槍眼。
情侶峰的傳說
距新縣城北6公里處的果山鄉石板梁村正前方有座孤立的山巖,看上去酷似一對充滿柔情蜜意的情侶,他們緊靠在一起互訴衷腸,身旁依偎著一個小孩。望眼看去,就像一張全家福的照片。當地人都稱它叫情侶峰。
相傳玉皇大帝有個弟弟——逍遙君,他與王母娘**一個侍女相愛,他們畏懼天庭威嚴,便私奔到人間,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定居下來,還生了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女孩。玉帝和王母發覺此事后,大為惱火,便派天兵將他們抓回天庭。這些天兵知道玉帝與逍遙君手足情深,況且看到他夫妻男耕女織,恩愛幸福,便請玉帝開恩。玉帝想,兩人門當戶對也就算了,現在弄個侍女當弟媳婦,我玉帝的臉往哪里擱?于是便要考考這女子的才智。他親自來到凡間,看到這侍女果然美貌非凡,便以自身出對,對侍女說:“你看我——身蟠龍,龍纏身,身動龍飛;”侍女笑了笑,馬上答道:“你看我——頭頂鳳,鳳騎頭,頭搖鳳舞。”也是以自身作對,而且在氣勢上不輸于玉帝。玉帝聽了很滿意,便破例恩準他們留在人間。他們經歷世事變遷,恩恩愛愛,千年廝守,忠貞不渝,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成為佳話。
魚王廟傳說
在新政嘉陵江離堆之上,有一座袖珍似的精巧廟宇,遠觀似一頂花轎停駐山腰,近觀如仙宮尤物滑落凡間。這就是魚王廟。她千年不語,看江流滾滾,聽濤聲陣陣,清新婉約,默默護佑江畔兒女。
相傳在離堆峭壁下,嘉陵江深處有一龍宮,宮外水質渾濁,似屏障;中而清明,似簾幕;里則空靈,開闊,有金龍守護,麒麟作伴,宮中花團錦簇,笙歌揚揚。潛水勇士深入其中,欲探其境,卻不的入其內,屢不可得。一日,幾漁者探游至此,見峭壁高懸,江面似平湖,斷定水下必有大魚。便找來工具,站在離堆山上,把巨型炸藥投入江中。頓時。江水沸騰,白浪滔天,隨著一聲巨響,一頭身長百尺,鱗如金甲,體似小山,色若彩霞的巨型鯉魚飄然于水面。沿著離堆山環游一周后,她眨了眨渾圓的眼睛,張開嘴吐出了數千條大大小小的魚蝦,隨后便用力擺了擺尾巴,停止呼吸。被吐出的小魚小蝦們停留在水面上,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默默的守護著她,遲遲不肯游走。漁者目睹這一壯觀景象后,便找來幫手數十人,用棍,槳,石頭等器物不停拍打水面,幾番周折后,才勉強趕走了它們。后又找來繩、杠之類東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把這頭巨型鯉魚拖上岸。
千年未見此大魚,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有的想一睹為快,有的則慷慨解囊,買上幾斤。不出兩個時辰,這頭鯉魚便被搶購一空。漁者因此而中飽其囊。
是夜,江面濤聲大作,雷霆萬鈞,浪擊巨石,水霧升騰。人們在睡夢中看見一只頭戴金冠,身披彩霞的美人魚,她從離堆山下的江中緩緩走出,掠過山頭飄渺的云霧,停留在半空,面向江水獨自垂淚。隨后一聲長嘆,拂袖掩淚,凄凄而去。江中數萬生靈齊聚水面,卻見江水猛漲,色如赤血,一只只魚蝦雙目圓睜,靜靜地漂浮在水面上,似乎在用自己祭奠著什么。人們因此而驚奇,更陷入了莫名的恐懼中。尤其是那幾位漁者,更是惶惶不可終日。他們跪倒在離堆山前,面向江水贖罪,五體投地,又在離堆山腰建起一座殿宇,名曰“魚王廟”,以求“魚王”的靈魂得以安息。后漁者又拿出積蓄,把集市來待售的魚全部買進,放入江中,以彌補自己的過失。數年之中,嘉陵江上漁船盡無,釣者少矣,江水又恢復了昔日的平靜。
人們真誠的懺悔換來了魚王的寬容。她的靈魂便停留在離堆之上,盡顯其能,澤被萬民。
離堆山上有一戶人家,三歲小兒玩耍時不慎跌入了江中,卻如若扁舟,半日不沉。家人驚奇之時,卻見小兒坐在一條大魚背上,玩水嬉戲,好不快活!原來,是魚王顯靈托著他,救了他!
百姓感恩于她,便修葺廟宇,奉送供品,叩頭膜拜。每逢三月,人們在踏青離堆,賞嘉陵江之秀時,都會在魚王廟前點幾柱香,許幾個愿,把對魚王的崇敬留在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