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春蔭”、“大儀疊翠”、“金城展秀”、“立山霽雪”、“天橋圣水”、“古樓曉云”、“峰巒煙雨”、“茶房古洞”、“抱樸遺蹤”、“離堆連云”。十大壯景,遠近馳名,秀麗風光,美不勝收。
琳瑯春蔭
馬鞍鎮西邊2公里,突起一座山梁,一峰圪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蔥蘢。這山叫琳瑯山。琳瑯山高出周圍群山,從山頂分出五個整齊的小山梁,從各方緩緩的向下延伸,成了琳瑯山的楞角,這使琳瑯山成了一個自然生成的“五角星”,紅軍之父---朱德總司令就誕生在琳瑯山下。中國工農紅軍帽徽是“五角紅星”,(在山西武功縣,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栽植的楊樹中,而朱總司令栽植的哪一棵,也只有朱總司令栽植的哪一棵楊柳的樹干、樹枝橫切面是一個‘紅五星’。這是天意?還是巧合?)。一九八四年,琳瑯山建琳瑯公園,二零零六年建成國家aaaa紅色旅游風景區。整個景區以琳瑯山為軸心,由五山(馬鞍山、轎頂山、印臺山、插旗山、關刀山)、五寨(琳瑯寨、三星寨、楊木寨、太平寨、龍呈寨)、一鎮(馬鞍鎮)、一洞(紅巖墜洞)、一莊(川北第一莊---丁家大院)組成。琳瑯山脈綿亙百余里,宛如一道綠色屏障環抱著朱德故居紀念館及其紀念地各景點。這里山水相依,林木蔥郁,園內蒼松翠柏,柳媚花明。尤其是陽春三月時,美麗的琳瑯山,從山巔到山麓,碧綠盡染,一條條車道和石板道迂回連綴各個景點。琳瑯山風景區是參觀朱德故居紀念館的中外人士的必游之地。
大儀疊翠
“大儀疊翠”是儀隴古老名勝之一。大儀山為儀隴西邊第一座高山,自陜西的秦嶺山脈逶迤婉蜒而來,綿延至儀隴西部,忽然拔地而起,海拔785米,雄偉壯麗,巍峨險陡,崢嶸挺秀,高聳云天。
在秋高氣爽,風和日暖的時節,人們漫步在中壩鄉馬家壩上,沿著河岸小路,行至山麓,再登上一米多寬的石級便道,遂來到大儀山腰。將到山頂,突然有兩尊巨石夾道對峙,形成一道天然石門。左邊那尊巨石上端,有清代嘉慶壬午年四月上浣書刻的“金堆洞”三個大字,大字下面有兩個碗口大的石孔,左右平行排列,當地人稱“打子洞”。過了金堆洞便是東寨門,經過東寨門遺址,緩行一段坡路,右邊乃是永濟寺故地。相傳是后代人為紀念晉代羔羊縣令張英而修建的廟宇。
從永濟寺左邊上山,再右行三百多米,來到大儀山頂的高明觀遺址,觀基側生長著兩根高大蔥蘢的黃連樹,五十里外,遠眺大儀山,蔭翳的樹冠好像一把綠色的大傘,直插山頭,成了辨識大儀山的顯著標志。
高明觀左邊的懸巖邊,有北寨門舊址,城垣依稀可辨,石門尚在。越過北門不遠處,在萬仞陡崖中隱藏了一個乳泉洞,洞中石灰巖層涌出的清泉,色如乳汗,溢流洞外,故稱“乳泉”。過了“乳泉”,再前行數十步,有一條丈余長、兩尺多寬的大青石,橫跨在兩個向外懸伸的石嘴上,猶如凌空的獨石橋,浮臥在云海之中,人稱“天生橋”。
經天生橋沿著險崖走去,前面有一塊草木不生的巖壁,中間露出一個天生的方形巖洞,名曰:“仙女洞”,也有人稱“仙姬洞”。據說羔羊縣令張英的愛妻,曾是仙女,就住在此洞中。距“仙女洞”左邊100米處是西寨門。寨旁懸崖上有兩個并列的大石洞,洞內面積約15平方米,人們把它叫往“雙龍洞”。洞下邊是龍泉井,井水清冽,終年不涸。龍泉井下是古時的大儀場。建國前,英國傳教士,寄居閬儀邊境,在大儀場頭,修建了福音堂和育嬰院,傳播基督教。過了雙龍洞,山勢逐漸向內折回,巖壁上鐫有“儀隴”兩個高1米左右好石刻大字。這是此地初置儀隴縣的歷史見證。
向里走去,巖邊有兩處倚山而建的觀音閣遺址,今天雖廟堂無存,但摩崖佛龕猶在。兩廟石匾均刻著“慈航普渡”四字。巖角青草叢中,水珠滴滴,常年不竭,那是觀音井陳跡。再翻越一處巖坡,里邊是人工開鑿的清平洞,洞的對面小路邊,有一口半月形的石井,名叫“松花井”。順路漫步行上山,來到大儀山頂的小埡口,有一平坦的石壩,人們稱此處為“買賣銜”。追根求源,始知古時羔羊縣曾在此地段設置商品交換的集市。
當人們順著大儀山頂的邊沿繞行一周以后,才猛然感覺到,大儀山的地貌好像一只俯臥的大鵬,頭向儀隴金城山,尾朝閬中玉臺場,昂首展翅,躍躍躍欲飛。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儀隴知縣陸曾以《大儀疊翠》為題,撰詩長吟:“形勝巍然萬壑中,青蘿殘蘚綴奇峰。山空松老隨風韻,剎古云閑競日封。碧壘參天懸怪石,寒煙匝地覆蒼龍。雨余惟解添新綠,岑翠參差色更濃”。
金城展秀
儀隴縣金城山,原名隆城山。唐時因避唐玄宗諱,杜佑《通典》改稱崇城山。又因山頂有數石如貯米囊,故又稱金粟山。上平下聳,眾山環向如雉堞,再故名金城山(即易守難攻之意)。方正如璽,陡峭如屏,縣人亦稱“方城山”。隆城山、金粟山、崇城山、方城山,都是金城山別名。
金城山別名“金粟山”還有一說:原來金城山頂有一圓形高聳的石峰,光滑似玉,每當朝輝晚霞,映照生輝。時有一文人指著此峰說:“這個山峰狠像一粒金粟,它象征著人杰地靈,文風蔚盛,日后必出貴人。從前杜甫有‘天開金粟藏,人立廣寒宮’的詩句,就叫它金粟堆吧。”因此,人們就把這山取名“金粟山”,山上的石峰叫金粟堆。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金城山上設方州,州冶與縣治同置于金城山頂。隨著歲月的變遷,后人遂將古州治所在地的金城山稱“古方州”。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建金城公園,民國十七年,儀隴知縣請巴中縣書法象劉健公書寫“金城公園”,紙拓描鐫于南崖石壁。山頂幾度建城,亭、閣、樓、臺、洞、廟錯落有致,把壯麗的方州城打扮得妖嬈多姿。東崖“朝陽洞”,西巖“佛龍洞”,山南絕壁“抱樸洞”。東南面倚壁“觀音閣”,山腰更有“崇福禪院”、“雙月池”、“凌虛樓”、“浪仙路”、“同樂亭”“靈蔭方州”牌坊。新建陪景有800米書法長廊----金票書巖。面積達460余平方米的堪稱中華第一德的巨型“德”字石刻。登高俯覽,金城風貌盡收眼底:“一州平坦高無際,先得長空浩月圓。樹影玲瓏斜入幕,山容淺淡半籠煙。風清鳥弄檐前竹,地白人歸鏡里天。逼近星河惟此處,娟娟相對幾經年”。
立山霽雪
立山寨位于儀隴縣東立山場東北,孤峰獨起,海拔793米,是全縣116座山峰之冠。東靠紫山粱,南接九陽山,西臨千丘旁,北銜大石坎,群山簇擁,如巨人屹立于群童之中。
立山寨雄峙高拔,東睹平昌望崇,南望營山太蓬,西眺儀隴金城,北窺巴中龍風,四周險要,只有西南一小道直通寨頂。整個山寨,古柏、黃荊、馬桑夾雜生成,枝葉茂密,遮滅蔽日,遠遠望去,活像一棵特大的綠色繡球滾落人間,給儀隴的山水嵌上了翡翠般的寶珠。
從九陽山向立山寨走去,不足一里,便到達寨下,沿石梯攀登上行至200米處,有一高達6米多的大青石檔住游人去路,石上有一洞,人稱“穿巖洞”,形似園鏡,直徑尺許。據說從洞口可通向山巖。繞過青石繼續前行100多米到達寨頂,首先展現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座滾龍抱柱的六角亭。憩息片刻,然后攀石階十步便來到立山圣母廟,廟宇坐東朝西,華麗壯觀,山門外一對坐式石獅排列左右,石獅背脊上各豎一根紅圓柱,構成廟宇正門的主干,門媚上懸掛一道匾額,刻著“通明殿”三個金色大字。廟內有一方石板鋪就的天井,以前廟中方丈在天井的窿眼里養了一只大銅龜。據說壽命活了近千年。天井兩旁是廂房,木欄相連,清幽古雅。正殿中央一尊用樟木雕的立山老母像,高達1米多,手腳能攀動,身著布衣,坐在椅上,慈祥笑容,神采奕奕。廟外巖旁有一水井,常年不涸,人們迷信是“仙泉”,過去上山取“仙泉”者甚眾。廟周古柏密布,狀若蓮花,把“通明殿”隱匿在花蕊似的綠蔭叢中,風景十分宜人。
立山寨地勢高峻,群山環抱,寨上古柏森森,遮天蔽日,隆冬季節,四周冰雪消溶,惟此峰仍綠裝素裹,在日光下亭亭玉立,同藍天媲美,和群山爭艷,立山霽雪,實為壯觀:“挺然玉柱凌霄植,云壘空濠望欲賒。削壁浮光堪入畫,長天積素亂歸鴉。山村不夜常疑月,隴樹非春卻有花。夕照層巒消未盡,依稀曲澗直還斜。
天橋圣水
金城鎮南圖山邊,有一座“天仙橋”。相傳,古時在山之東側,有一天然長石,橫架在溝壑間,構成別致的小橋,奇巧幽美,獨具風姿。橋旁石洞中有一石,長丈余,寬三尺,厚尺余,壯若鯉魚,頭南尾北,長眠于洞口,人稱“鯉魚石”。鯉魚石下的崖隙中涌出一股清泉,終年流淌不止,即使久旱亦不干涸,人們把這股水稱為“圣水”。
從前,儀隴城人曾在泉水涌流之處,鑿石池一方,常年盛水,不竭不溢,泉水清澈,水質甚佳,炊飯煮茗,別具美味,為鄰近水井所不及。據傳,昔日有個漢子去圣水池汲水,看見一條大鯉魚正在翻游,漢子持扁擔猛力砍去,不料一下砍掉魚尾,鯉魚忽然不見蹤影,但見面前的鯉魚石尾出現斷裂的痕跡,至今宛然如故。人們便呼此泉水為“天橋圣水”。
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知縣懷松題“天橋圣水”四字鐫懸巖上,至今完善。每字一尺見方,渾厚古樸,筆力遒勁。“天橋圣水”這一名勝古跡,早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就已譽滿儀隴全縣,為縣人所向往,彭鶴齡有詩贊曰:“逝者如斯道脈傳,水哉稱圣豈徒然。從知井絡占星象,宛爾天橋出醴泉。石骨橫空支略約,瓊漿終古噴清漣。文讕悟得源頭活,吐氣如虹滿紙煙”。
古樓曉云
古樓山是金城周圍最高大山之一,海拔690余米,從西北向東南蜿蜒而去,在其中部有一山峰,氣勢磅礴,矗立高聳,山上有一小山寨,名曰“古樓寨”。
寨以樓名,由來已久。早在清初,寨頂砌石壘基,建起一座文昌廟。正殿右側有一藏經樓,樓上懸一大鼓,僧侶擊鼓誦經,以示森嚴肅穆。從此人們便叫藏經樓為“鼓樓”。“鼓”、“古”同音,后諧“鼓樓”為“古樓”。古樓寨西南懸崖,東北設門,東為大寨門,北邊為小寨門。東寨門前一石,直徑米許,狀若銅鑼,人稱“石鑼”。寨西懸崖上有一黃褐色圓形巨石,直徑約9米,厚6米,形似戰鼓,號稱“石鼓”。“石鑼”“石鼓”遙相對應。當地人把兩石當成“風水寶物”,并加以神奇化,說:“石鑼對石鼓,金銀二萬五,誰能探得兩石地下接頭處,就會獲得金銀財寶”。
站在古樓寨頂,面對儀隴金城,俯瞰古樓山麓,左有“小九彎”,右有“大九彎”,從寨頂左右兩翼山脊向下伸延,坡勢折疊起伏,兩邊均衡地各構成了九道山彎,只不過左翼九道彎較小,右翼九道彎較大罷了,故而大小九彎均以山形地貌而得名。大小九彎交匯的山脊向南延伸至馬鞍山。在大小九彎的上端山崖邊,有一塊五丈長兩丈高的白色石壁,向內凹陷,人們管它叫“白石巖”。巖中有佛龕兩洞,摩崖神像兩尊。左龕為道家始祖李老君,右龕為佛教先行觀世音。摩崖神像造形優美,雕刻工藝細膩。佛龕兩側還有“松鶴遐齡”、“龍騰祥云”等壁畫。仙鶴、神龍,畫得栩栩如生,情態自若。站在金城山頂,望著東邊的古樓寨,注視著日出之前的云彩變化。晨雞報曉,彩云起舞,先是天邊泛起一線魚肚白的光芒,霎時間便暗下去,一會兒,又逐漸閃亮開來,就在這山寨正對著的明亮天幕上,出現了瞬息萬變讓人目不暇接的神奇云煙。一縷縷白色煙霧,一片片紅色曉云,一絲絲金色霞光,一線線橙色朝暈,映在蔚藍色的晴空里,但見煙霧繚繞著,曉云飄浮著,霞光刺射著,朝暈照映著,時濃時淡,忽隱忽現,讓人深深感到好像有一個高明的魔術師,正用他那雙智慧的巧手,舞云弄霧,駕馭著大自然的曉云。清同治初年,彭鶴齡吟詩贊道:“螢巖僵立勢凌空,招入軒窗樹影紅。樓臺出沒疑天上,煙霧迷離遍嶺東。出岫早時知釀雨,置風高處秒無風。心懸捧日朝朝里,一望卿云爛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