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山
大東山,位于儀隴縣新縣城城東,距行政中心2公里,海拔高度597米,有耕地面積近百畝。山頂駐有一個社,33戶人家,140余人。山上樹木成蔭,果樹成園,風景宜人。原有四道寨門,現北大門保存較為完好,寨門兩邊石刻對聯留有痕跡,依稀可見。
1933個農歷八月十六日,紅四方面軍獨立第二團在大東山上安營扎寨,建立了蘇維埃政府,開展革命根據地工作。并在這里發生過激烈的戰斗,紅軍的鮮血灑在了這片熱土上。
建國后,大東山寨的農戶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建立了紅光高級合作社(今大東村四社),完善了土地承包責任。一九九六年以后,修通了連接新(政)復(興)路至寨頂1.85公里的碎石公路,掘山平塘四口,新修微水池38口,2004年還修建了集洪式供水站,使全社居民吃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
大東山四周地勢險要,山頂平坦,新馬公路從山腳繞過。在山頂遠眺靈官公園、新政離堆、嘉陵江大橋、金松園,新縣城全貌一覽無余。這里是投資開發的好場所,也將是享受自然風光、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龍神埡·古榕
有榕(黃桷樹)必有埡,有埡必有榕,二者相伴相生,繾綣纏綿,依偎不舍。可以說每一個埡口都有葳蕤挺拔、風姿綽約的榕樹,每一株榕樹都矗立在天造地作、別有風韻的埡口。真可謂:龍神埡望水埡梅子埡埡埡相連凸顯埡口風骨,古榕樹大榕樹小榕樹樹樹傳情展示佳木風采。這正是“一埡一世紀,一樹一精神”的真實寫照。然而在眾多的埡口中,惟有龍神埡及其古榕最引入注目、令人神往、讓人留戀。
出新縣城,沿新(政)平(頭)公路南行,不足一里處便是山路蜿蜓、村舍儼然、樹木蔥蘢的龍神埡。在埡中,現住著新南村一、二社近100余戶村民,他們世世代代在此種田犁地,繁衍生息,從不背叛這個山高坡陡、條件惡劣的棲息之地,恐其與埡口、古榕有著不解之緣吧。埡口春可觀景,夏可乘涼,冬可避寒。特別是每個新政當場天,四面八方的人云集在此歇息、納涼,這里往往人聲鼎沸、曲調悠揚、歌聲蕩漾。他們或感嘆現代生活,或哼唱山間小調,或聊侃家庭瑣事。這份悠然自得的閑情逸致在喧囂的城市中確實難以覓得,他們常常把此視為精神家園、歌舞平臺、交流陣地。在此極目遠眺,田園農舍掩映林間、江河水塘清波蕩漾,一簇簇搖曳的翠竹和一座座突兀的青峰顯得特別俊秀。清晨的陽光明媚地照射下來,浸著淡淡的綠意,帶著微微的清風,斑斑駁駁灑在面頰、落在衣襟,讓人忘情在這美麗的田園風光之中。新政的山美,新政的水秀,一如清純端莊的少女,文文靜靜而又娉娉婷婷。新政的風光如畫,新政情韻如詩,在這如畫如詩之中,天地間的一切都是那樣的溫柔恬淡、和諧美麗,給人一種無限美好的感覺。解放前,在埡口下行100余米處有一積谷寺,寺廟恢弘,香火鼎盛,常有香客前來朝拜。每遇災荒之年,眾僧便把募來的稻谷發放給前來求救的災民。每逢盛夏時節,登臨埡口,涼風襲來,一種懷舊之感時時涌上心頭,讓人別有一番滋味。
而今的埡口遙視前方,只見新縣城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縱橫延伸,一排排綠帶自然環繞,人們在驚嘆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對聳立在埡口的這株千年古榕更是油然而生敬意。是它見證了新政滄海桑田、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是它目睹了新縣城金戈鐵馬、雄姿英發的建設場景。雖然樹齡長達千年,樹干老態龍鐘,但在那枝繁葉茂之中仍顯出其勃勃的生機。該榕樹樹高約20米,樹圍約8米,那碩大的樹冠竟能覆蓋半畝土地,樹干虬枝橫斜,樹葉密密匝匝,像一把綠色的巨傘,給人遮風擋雨,避暑御寒。
傳說古時的青年男女常在此樹下山盟海誓,對酒當歌,私定終身并結為秦晉之好。這千年古榕也就成了當地人喜結連理叩拜的“神樹”。現在古榕下常有一對對青年戀人前來爭相拍照留念,想必他們是想把這古榕下曾經演繹過的經典愛情定格在雙方的心頭,也許是想讓這千年古榕作為自己愛情生活中的一抹亮色。龍神埡和古榕一道守望著新縣城的美麗風景,在聆聽著新縣城的動人故事,也在律動著一代又一代巴山兒女的情韻。
靈官公園與離堆
位于儀隴縣新政鎮的“靈官公園”和“離堆”,相距不足500米。“靈官公園”之民俗風情蜚聲四方;“新政離堆”則以奇特造型,享譽全川。
穿越新政老街,乘舟橫渡嘉陵江,便到“靈官公園”的腳下。拾級而上,登高遠眺,江水似練,霧壓青巒,新政全貌展現在眼前。
登至山頂,公園大門口“靈官公園”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映入眼簾,園內大雄寶殿迎面矗立,巍峨壯觀,飛檐凌空,直指云宵。殿內數十尊羅漢,千姿百態,惟妙惟肖。高大靈官怒目圓睜,利劍高懸,令人肅然起敬。相傳700年前的靈官,在新政做官多年,他為官清廉,后人十分景仰,故塑像以示紀念。大殿兩側有茶園、水池、假山、松林。微風輕拂,疏葉生姿,詩情畫意油然而生。主殿對面有戲臺,每年春節和廟會期間都有民間川劇團來此獻藝,不少戲迷從十里八里外趕來,以飽眼福。在山頂俯視“新政離堆”,恰如一粒春螺暢飲江中水,又似純情女子秀發垂江。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來此游玩,曾欣然在懸崖上寫下了《鮮于氏離堆記》一文:“閬州之南有縣曰新政,新政之南數千步,有山曰離堆……”如今,字跡仍清晰可辯。
“新政離堆”,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山上古木繁蔭,山腰蟠根垂蘿,山下江水滔滔,一瀉千里。離堆之上的峭壁中,一股山泉噴涌而出,珠簾倒掛,鏗鏗鏘鏘,聲如鳴琴。泉水落下之處鑿石為槽,曲折宛轉,古稱“九曲流觴”。相傳唐代大詩人杜甫飲此水釀下的酒,寫下了“川北有陳釀,芳名動九州,一巡初解溫,三盞盡滌憂……”詩句。
五圣廟
五圣廟位于新政鎮老城區,靠正街、五福街。清代嘉慶年間修建。在正殿門對面約50米處建有戲臺。廟壩栽有呈對稱形的四棵大榕樹。咸豐元年(1851)年修偏殿和耳房。廟內供有關公、瘟祖、老君、火神、城隍五大神像,故稱五圣廟。除此外,還供有藥王、杜康、魯班、王爺、文昌等菩薩,所以又稱多神廟、圣人廟。建國前廟內香火旺盛,每逢年頭歲尾、拜福的人絡繹不絕。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新政鎮的戲班子便獨占鰲頭,在戲臺上唱川戲十天半月,以饗遠近鄉民。
解放時期為破除封建迷信,將廟內菩薩全部搗毀,廟內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