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縣城故址、新政(新城)縣城故址、大寅縣城故址、宣漢(伏虞)縣城故址、奎星閣、文塔、高字庫塔、兩河口字庫塔、陽家庵、報恩寺后殿等一大批古跡展現了儀隴人民千百年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
羔羊縣城故址
傳說晉代(公元304----347年)曾于大儀山頂設置羔羊縣城。古城建筑分布兩座小山粱和一條小山洼里,面積約180余畝,東南各筑石門一道,今北門殘存,北門至西門一段留有城墻殘跡(而儀隴建縣起始時間為什么是公元502年,而不是公元304年,其原由是史志中無準確記載羔羊縣史。明正德<蓬州志>、清康熙<順慶府志>雖有記載,但兩志記載時間、地點各不相同,相差懸殊,難以置信。即將出版的新修<儀隴縣志>仍未將羔羊縣列入‘建置篇內’。是以便讓讀者、讓后人來繼續考辨、論證、探討,待有更多、更確切可靠的史料依據和更充實的理由服人,再作定論)。
大寅縣城故址
縣東大寅鎮山項的大寅粱,海拔690米。粱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大寅縣置此,隸屬隆城郡。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大寅改屬蓬州。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大寅縣改名蓬池縣。元至元年(公元1283年)廢蓬池縣,并入儀隴縣。大寅故址有上下城之分,上城山頂,縣治所在,下城山埡,州治所在。南崖有陡寨門,東崖有東寨門、玄寨門,北為松樹崖,西為祖師崖,現寨門墻石猶存。
新政縣城故址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巡察使韓仲良割南部、相如二縣置新城縣。后避隱伏太子李建成諱,更名新政縣。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并新政入南部縣。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撰《鮮于氏離堆記》說:“閬州之東百余里,有縣曰新政,新政之南數千步,有山曰離堆……”。由此可見,新政縣城故址位于嘉陵江東岸第一平臺上,與離堆山隔江相望。新政古縣城城址,歷經水患、兵燹,成為廢墟,隨著新縣城建設大規模的拆遷已無跡可考。1977年,當地農民在古廟給孤寺遺址北側建沼氣池時,拙有漢磚拱道。1981年夏,新政農民又從故城址地下挖出許多幾何圖紋青磚,繩紋、線紋的灰陶、黑陶罐、缽、盆、缸等器和唐代仰月紋“開元通寶”銅錢。
新政古城因古代屢遭洪水之害,以后才從低洼的下壩向上遷到楊家場,楊家場就是今新政鎮東南村一社所轄地。古城遷至楊家場后,又多次慘遭兵燹之禍,弄得市民離鄉背井,各尋生路,從此城池荒廢,萬戶蕭巰。明末清初一片蕭條凄涼景象,最后僅鮮于氏一姓土著上人幸存于新政。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次由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移民進川,來新政插占定居的人戶才漸漸增多,現在新政鎮的居民房屋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陸續修建起來的矮平房,街道狹窄短小。街名計有:大北街、小北街、南街、小西街、正街、新街、鹽店街、篾匠街、米市街、布市街、油房街、鐵匠銜、窯貨街、五福街、江北嘴街等等。清代到民國初年為南部縣的一個分縣,清設縣丞,民國設縣佐,總領分縣政事,民國中晚期,改行團總制、聯保制、區鄉制,新政均為縣下最高治所,民國三十年撤區改鎮,才稱新政鎮,一直延續到今。歷史上因新政地勢居于大壩之上,所以人們習慣叫新政壩。
伏虞縣城故址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原宣漢縣改名伏虞縣。治所初設大羅鄉境,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遷義路鎮李家壩(今義路鎮奉恩寺村)。歷五代、兩宋到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廢伏虞,并入儀隴。伏虞故城遺址東為李家寨,南為大南山,西有子游寺,北有吳冶觀,城北緊靠烏灘河,城池面積百余畝。1981年,思德水庫攔河壩筑成,伏虞縣城址大部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