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德同志塑像
張思德同志誕生地如今已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思德,四川儀隴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楷模。1915 年4 月19 日,張思德出生在四川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的佃農張行品家中。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斗中,他右腿先后兩次負傷強忍劇痛,沖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1944年,組織上再次派他到陜北延安安塞縣燒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窯內工作時,炭窯突然崩塌,不幸犧牲。
鄉親們想到延安給他掃墓
1
《為人民服務》
一文中的主人翁
今年4月8日,新華社播發文章,介紹“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張思德。67年前,因炭窯垮塌而獻身的中央警衛團一名普通警衛戰士,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
“作為張思德的老鄉,我為家鄉出了這樣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感到欣慰。”谷雨時節,記者到儀隴縣思德鄉感受張思德精神,韓家灣村村主任張孝玉提起張思德就來勁。
還是仲春三月天,太陽已變得有些火熱,當天的氣溫達到24度。逼近思德鄉場上的公路左邊,有一條水泥村道,順著這條村道前行不到4公里處的右邊,有一處名叫長瓦房的農家院落。院落左邊有一排2間泥墻瓦房,96年前,張思德就出生在這里。
時間定格在1944年9月5日。
這天上午天下起了雨,陜北延安安塞縣山中一個在建的炭窯里,張思德與幾名戰友揮镢挖窯正起勁。誰也沒有發現,危險正悄悄降臨。中午時分,窯洞突然垮塌,緊要時刻,張思德將戰友小白使勁推出洞外,自己卻被厚厚的黃土掩埋。小白得救了,而張思德卻獻出29歲寶貴的生命。
張思德因公殉職的消息傳開,中央警衛團全團上下十分悲痛。消息引起毛澤東的關注,他決定親自參加其追悼會。
一名普通警衛戰士的犧牲,為何引起毛澤東的關注呢?用毛澤東本人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發表的演講所說,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1944年,延安的經濟進入困難時期,黨中央向延安軍民發出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張思德響應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FS:PAGE]產小分隊,到離延安70多里的安塞縣生產農場,被選為農場副隊長。
張思德是一名在炮火硝煙中成長起來的堅強戰士,他作戰機智勇敢,曾在一次戰斗中創造一人奪得2挺機槍的戰績,在戰斗中他先后多次負傷。1935年,張思德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到陜北后,進入云陽榮譽軍人學校學習和養傷。1937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切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黨叫干啥就干好啥。
張思德犧牲后第三天,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1000多人,在延安鳳凰山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張思德追悼會。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獻了花圈,親筆題寫“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詞,并發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講話。
51歲的張孝玉同韓家灣村大多數村民一道,是學習“老三篇”那個特定年代中得知張思德的。也在當年,張思德的生母被家鄉人記起,鄉親們為其在墳頭上立了保存至今的那塊碑。
新中國成立前,張思德幺爹、生母相繼去世。那么,如今張思德還有沒有親戚在世呢?張孝玉說,據他所知沒有,“不過,按張思德是韓家灣人,而張姓人家目前在韓家灣村有近80戶之眾來看,張思德的遠親應該還有。”張孝玉說,從輩份上排,他當屬張思德的侄兒輩。
2004年9月5日,《為人民服務》發表60周年紀念,張孝玉與村支書陳代龍一道,應邀出席張思德生前部隊、北京軍區警衛一師舉行的座談會。由于誤傳,張孝玉被當作張思德的侄兒,被安排和到會的將軍們一起坐在頭排。“當時我真不好意思,又不好解釋說我不是,只好‘冒充’。”那次北京之行,讓韓家灣村的代表在軍營里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對張思德的懷念之情。
韓家灣村現有黨員23名,除去外出務工的,在家的有18名。已成為記憶的張思德對其家鄉人究竟有何影響呢?“當年學習《為人民服務》時,全村每戶人都有一本‘老三篇’,每天晚上收工后,村民們都要集中學習《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在張孝玉的記憶里,當年村里的基干民兵們為缺勞戶挑糞坑不留名,推廣良棉時帶頭示范。“當時傳統的棉花品種皮棉單產僅47斤,而良種單產達到52斤。”張孝玉至今認為,當年基干民兵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沒。
張孝玉有個心愿:能前往延安為張思德掃掃墓。“聽張思德生前部[FS:PAGE]隊首長介紹,延安市委宣傳部對思德鄉很有好感。”張孝玉認為,這是個機遇。
而張思德的鄉親們最感興奮的是,2009年4月,在國家商務部的幫助下,韓家灣村通往鄉道的4公里水泥村道路建成。而村支書陳代龍和村主任張孝玉還有個想法,有一天能到延安去一趟,當地人多次表示,歡迎張思德的父老鄉親到延安走一走。“如果在其幫助下,我們村能引個什么項目,再好不過。”張孝玉說。
□ 記者 李波 文/圖
從柳埡鎮到思德鄉只有12公里遠,由于路面破損嚴重改造在即,車子只能不停地選擇路面跳躍蛇行。
思德鄉原叫六合場,后來改名是因為紀念張思德。如同思德鄉場所在地原叫高潮村,后來改名“思德村”一樣。
兩年前調到思德鄉工作的副鄉長張猛介紹,在思德鄉,張思德有兩處出生地的說法,一處在韓家灣村,一處在雨臺山村,韓家灣村比較出名,雨臺山村則不大為人所知。據考證,其實,韓家灣村是張思德正宗的出生地,雨臺山村不過是他的生長地罷了。
張思德舊居背后有一處名叫高官寨的小山包,小山包坎下的竹林、雜草叢中,掩映著一座墳墓。墓前立有一塊斑駁的石碑,上書“紀念碑 英雄張思德的母親之墓”,落款時間為1967年3月10日。當年,學習“老三篇”風行全國,寂寞數十年的張思德生母之墓,因為張思德的出名而“沾光”,被人立碑。
“張思德父親叫張行品,母親叫張朱氏(一說張邱氏),系本村人。當年,張行品是當地蘇維埃農協主席。”韓家灣村村主任張孝玉說,對張思德生平及家庭情況的挖掘顯示,1933年,張行品被人誣告,后弄到巴中被錯殺。也在這一年,張思德離家參加紅軍。據目前住在張思德舊居的村民張行明介紹,聽老人們講,張思德共有三兄弟,哥哥小名叫“長壽子”,弟弟小名叫“丫包子”,弟弟早年夭折,“長壽子”與張思德同年當兵,“后來連苗苗(注:儀隴方言)下落都沒有了。”張思德舊居所在社社長、57歲的朱遠強說。
“張思德6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于是被過繼到其幺爹張行忠家,劉光友就是張思德的幺媽。”朱遠強說,其實,劉光友是張思德的養母。
從思德鄉政府出門,走過街面向右拐,有一條小巷通向一座小[FS:PAGE]山包。山包前有一座正面用石條砌就頗具規模的墳墓,墓前刻有墓志銘,立有一塊很大的墓碑,上書“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張思德母親劉光友同志之墓”,立碑時間為1971年10月14日。墓前的臺階邊,另立有一塊黑色的文物標志碑,上書“儀隴縣文物保護單位劉光友墓”,立碑單位為儀隴縣政府,時間為2009年5月。原來,早在1983年11月22日,這里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對象。
據劉光友的墓志銘介紹,劉光友生于1893年3月,出生于當地貧農家庭,從小失去母親。1933年送張思德參加紅軍,1971年5月加入共產黨,兩次赴京見到毛主席,多次評為“烈屬模范”、“勤儉節約模范”、“勞動模范”。生前擔任過公社黨委委員、公社革委會副主任、區革委會委員、縣革委會委員等。1971年10月12日因病去世,終年78歲。
張思德父親的墓位于韓家灣一處不顯眼的地方,距張朱氏的墓還有一段距離。當年兩人的墓為何沒葬在一起,至今是個謎。
1951年思德鄉進行土改,目前住在張思德舊居的村民張行明的父母分到兩間瓦房。后來,瓦房的木板墻爛了,張家人用泥墻取代。轉眼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后期,張家人才知道,這兩間房子原來是張思德的誕生地。
2
3
兩位普通母親不同的人生際遇
張思德的老鄉想去延安掃墓
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
光輝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