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記者 吳曉菊
“有你在,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孩子們回來可以叫一聲爸爸。”24年前,涼山州彝族姑娘王春菊與儀隴縣檬埡鄉玉明村的劉懷木相戀結婚,婚后不到一年,丈夫被查出患有腦溢血而失去了勞動力。24年來,王春菊悉心照顧生病丈夫,獨自撐起家庭重擔,不離不棄、情深義重,書寫了一段婚姻愛情的佳話。 丈夫癱瘓 弱女子擔起家的重擔 1988年,34歲的劉懷木遭受婚姻失敗,只身來到涼山州桂村縣打工,結識了當地彝族姑娘王春菊。 婚后不久,兩人有了一個女兒,這讓劉懷木夫婦倆非常高興。為了讓妻兒過上幸福的生活,劉懷木開始到處攬活干,往往一個人能干好幾個人的活,因此,老板都特別喜歡他。可是幸福快樂的日子沒有過上多久,不幸就降臨到了劉懷木的頭上。1990年的一天上午,正在家里帶孩子的王春菊,突然接到劉懷木在工地暈倒的消息。當她趕到時,丈夫已躺在醫院里不省人事。經過緊張的搶救,劉懷木終于度過了危險期。可是檢查結果,卻讓王春菊怎么也沒想不到,丈夫患的是腦溢血,從此大腦不能像以前那么靈活了,就連生活也不能自理。 為了讓丈夫早日康復,王春菊將丈夫從涼山州桂城縣醫院轉到四川最好的華西醫院進行治療。在治療幾個月后,二人的所有的積蓄基本花光,后期還要進行康復訓練,王春菊決定回到儀隴老家,希望婆家人能幫助自己渡過這非常時期。 “剛來到婆家時,婆婆年紀大了,公公去世了,小姑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在這并不熟悉的環境,感到很無助!每天要給癱瘓在床的丈夫進行按摩,還要面對才4個月大的女兒,有時丈夫還耍點小性子……”王春菊回憶起丈夫患病初期,淚水不由得自主地流下來了,說連自己那幾年是怎么熬過來的! 怕娘家擔心 “斷絕”與親人往來 劉懷木一提起妻子王春菊,更是一臉的幸福。妻子娘家條件還不錯,妻子年輕時很能干,在娘家的村上作過團支部書記,父親是桂村縣某鎮的人武部長。沒有想到妻子嫁給自己后的一場病,粉碎了與妻子一起創造幸福環境的夢想。 這20多年來最愧疚的是,自他生病后,妻子很多年沒跟家里聯系,只回過一趟娘家。當娘家人問起夫妻倆的生活狀況時,王春梅每次都會強忍淚水,告訴父母自己過得很好。“生活是我自己選擇的,就要自己承擔,別讓父母為我擔心。”王春菊說,有幾次家里人要來儀隴看她,也總是被她以各種理由推了回去。 “娘家人來了,要是看到這樣,肯定會把我叫回去的。”王春菊說,那時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自己走了,留下這一家子怎么辦?這些年來,不管丈夫心情不好時怎么發火,她都微笑著面對。 “是啊,沒有她,我不出3天就死了。”劉懷木說有時不忍心再連累妻子和女兒,曾產生過輕生的念頭,可想到妻子的點點滴滴,是妻子的那短短話鼓勵自己活到今天——“日子過得再苦,只要你在,我們還是一個完整的家,孩子們回來還可以叫一聲爸爸。” 24年 風雨相伴不離不棄 20多年來,王春菊每天早上不到5點就起床、做飯,7點給老公刷牙洗臉,做飯喂飯,有時還帶著他去地里干農活,晚上11點睡覺時,還要挪動他幾次身子,按摩,防止手腳萎縮。每天都要重復著這樣的“家庭作業”。將家中一切安排妥當后,她就開始出門去找活干。賣鹵菜、燙鴨子、養豬、磚廠挑磚等樣樣都干,十分辛苦。 為了給丈夫治病,已經沒有錢的王春菊只好到親戚朋友那里去借。如今外面都還有好幾萬塊錢的債,家里也是一點積蓄都沒有,王春菊說,她現在最怕的就是丈夫住院。如果住院,家里就沒有錢來支付,只能又要到處去借錢了。 這些年來,王春菊拼命的干活,僅耕作的水田就達幾畝,旱地也有不少,每年能收獲四五千斤水稻,還有油菜、花生、黃豆等其他農作物。每年她只留下一家人吃的那部分,其余都給賣了,換點收入貼補家用。每年收割水稻的時候,都是她一個人在田間邊割邊收,還要往家里背,每年收割她都要花近半個月才能收割完。 雖然如此,王春菊卻毫無怨言。如今,劉懷木的身體在不斷的恢復,兩個子女也已長大成人。勤勞善良的王春菊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丈夫,感動了兒女們,也感動了當地村民,贏得了當地村民的尊重。 |
編輯:
責編:
編審:
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