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土門鎮侯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候林
口 記者 余劍
7月18日,記者來到土門鎮侯家橋村,標美的村道路兩旁修起了磚房,來來往往的村民騎著摩托車去趕集。說起該村的變化,村民們無不提起黨支部書記候林,是他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臨危受命 勇挑重擔 在村民的引領下,記者在該村村委會辦公室見到了侯林,只見他其貌不揚,中等身材,顯得十分干練。 據侯林介紹,侯家橋村地處土門、回春交界處,全村7個村民小組、305戶、1176人、黨員24人。因為偏遠落后,基礎條件差,村里人外出打工不愿意回來,剩下的幾乎是老弱病殘,他們常常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打鬧,成了遠近聞名的“落后村”、“上訪村”,接連幾屆村支部書記都不愿意繼續干,選擇了外出務工,該村成了一個無人愿撿的“爛攤子”。 他清楚地記得,那是1998年的秋天,原來的村支書辭職不干了,鎮黨委找他談話說:“侯林呀,你是一名共產黨員,當村長也有6年時間了,現在大家需要你,就要為組織分憂喲,你來挑這個擔子吧!”一句“大家需要你”,讓他不假思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 聽說侯林要當村黨支部書記,親朋好友都非常反對。但他沒有退縮,堅定了做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的信念,而這一做,就是14年! 上任伊始,為了進一步掌握村情民意,侯林帶領新班子經過一個月的逐戶走訪,跟群眾交心談心,收到群眾反映村務公開、水利設施、修路、發展致富等意見和建議300余條。針對這些問題,村兩委一班人,以“三級聯創、五權模式”等活動為契機,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制定了“抓班子、帶隊伍、夯基礎、促發展、上臺階”的工作思路。隨著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向心力的增強,村民對村兩委信任度不斷提升,形成了上下一盤棋、凝心聚力謀發展的良好格局。 夯實基礎 發展產業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約該村發展的瓶頸。幾年來,在朋友們的大力支持下,侯林厚著臉皮、說破嘴皮,積極爭取項目投入,并通過村民自籌、社會募捐等多種形式,修建村社道路。為了修路,侯林悄悄拿出家里僅有的積蓄一萬兩千元購買材料。為此妻子哭鬧說他是個“敗家子”,一個月都不和他說話。“老婆,我們還年輕,錢可以慢慢掙,路修好了,敗了‘小家’,顧了‘大家’,是造福子孫后代呀!”侯林語重心長地給妻子解釋。妻子從不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支持,讓他更堅定了事業發展的信心。大伙見侯林不惜血本,更是鉚足了干勁,下定了決心,幾年來該村修通村社道路5.8公里,便民路7.2公里。 常言說:“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如何讓更多的群眾生活更加富裕,成了發展的當務之急。該村提出鞏固傳統產業,對接市場走農業特色產業化的路子。為了發展蠶桑,侯林帶頭示范,主動將自家已有1尺深的玉米拔掉;獺兔市場低迷,他相信黑暗過后就是黎明。在侯林的堅持下,全村新增養豬大戶5戶,獺兔養殖大戶6戶,年均養蠶達80余張。三組村民羅天興,承包土地新建果園達300余畝;五組村民殘疾人侯甫吉,2006年,通過村干部擔保為其貸款承包稻田養魚達5畝,年產值在16萬元以上。經過幾年的發展,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2006年末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到2011年末達到了人均6300元。 真心愛民 兩袖清風 “老百姓的事無小事”。關注民生,關愛弱勢群體是我黨親民愛民的美德。多年來,侯林把關愛弱勢群體作為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2006年7月,貧困老人張大爺因病去世,家里卻沒有錢為其安葬。他知道情況后,立即召集村兩委干部一起為其料理后事,出力出錢將老人下葬,并為無償送一對豬仔給他老伴飼養。 為了解決農村缺勞力的困難,侯林自購了一輛摩托車,每逢農忙時節,免費幫缺勞力戶送化肥、農藥、物資。多年來,他記不清在惡劣天氣下護送過多少回孩子,記不清無償為群眾送農資多少趟,也記不清他多少次到醫院看望生病的村民,到信用社為群眾取回糧食直補款,到衛生院報銷醫療補助,更記不清在大災大難時我捐過多少錢和物資。侯林只記得自己是一名平凡的共產黨員,是農村普通的一個村支部書記。
|
編輯:
責編:
編審:
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