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愛心集結 點亮大學夢想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這是學子們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卻有著這樣一群學生,高考錄取通知書對于他們來說,除了喜悅和希望,更意味著沉重的負擔。今(16)日起,團市委、本報聯合開展2012年度“愛心圓夢大學”助學行動,繼續傳承愛心,為夢想搭橋,圓貧困學子的大學夢。
“愛心圓夢大學”助學活動主題為“愛心傳承·圓夢大學”,進一步推動2012年度南充青少年民生工程,動員組織社會力量關心、關注貧困大學新生,幫助那些拿著高考錄取通知書,卻很難露出微笑的孩子們圓夢大學,展示貧困大學生在困境中自強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風貌,在全社會倡導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社會風尚。
據了解,此次活動的資助對象,要求具有南充市戶籍,參加2012年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考取大學的新生;考取的原則上必須是國民教育全日制一類本科以上院校,特殊情況可適當放寬;申請資助者必須是品學兼優;家庭年收入低于本地的低保收入。
目前,“愛心圓夢大學”助學行動已收集到10余名貧困生的相關信息,面對貧困和窘迫,他們自強不息,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奮圖強,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對抗命運的挑戰。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他們自強不息的故事,面對他們,感動之余,我們唯有將愛心傳承,用一雙雙溫暖的手,搭起一條條通往大學的希望之路……
貧困生檔案
姓名:何建宏,儀隴縣瓦子鎮人。
家庭情況:父親去年在磚廠打工時不幸去世,一家人失去了經濟來源,母親體弱多病,弟弟初中在讀,爺爺奶奶年邁,家里沒有一點積蓄,還欠著外債。母親說:“實在不行,賣血也要送他讀書。”
畢業學校:南高嘉陵校區
高考成績:理科602分,第一志愿:武漢大學
人生宣言:我想有個怒放的人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巧合的是,儀隴小伙何建宏一家三代仿佛都遭遇著同樣的命運。他成績很好,今年高考成績602分,報考了武漢大學。但是,因為家庭的貧困,他面臨與大學失之交臂的現狀……他發誓,一定要打破命運的“魔咒”,把上大學變為現實,讓九泉之下的父親放心,并改變自己乃至整個家族的命運。
□ 實習生 杜詩靜 楊星月
記者 李星星 文/圖
母親患病多年,家里一直欠賬……還在學校念書的何建宏兄弟倆,卻遭遇父親突然離世,僅留下了一張摩托車駕駛證上的小照片。他們一家人,甚至沒有一張全家福!高考的前一晚,何建宏一想起家中的境遇徹夜未眠,卻仍考出了602分的好成績。
父親去世
他撐起了破碎的家
儀隴縣瓦子鎮,與巴中、平昌交界,距離南充市區180余公里。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13日下午到達瓦子鎮時,記者早已頭暈惡心。
這里真的太偏僻了。何建宏每次回家,下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嘔吐。對他來說,路再遠再難,都要走出去,能走出大山去南充高中讀書很不容易,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繼續走出去讀完大學。
7月10日上午,何建宏帶著媽媽劉瓊英和弟弟,一起去給父親上墳。煙霧繚繞,他含淚告訴父親,成績出來了,他考了602分。其他的,他什么都沒有說,不想讓父親擔心。
這一天,是父親的生日。如果去年父親不在窯廠打工時身亡,父親就滿41歲了。但父親走了,留下了一個破碎的家和何建宏的大學夢,當時17歲的他成了一家的“頂梁柱”。
何建宏記得很清楚,去年中秋節的前一天,他正在上早自習,老師把他叫出了教室。他心里一震,他很清楚,沒有大事,家人不會給他打電話的。
等何建宏趕到醫院,父親靜靜躺在床上,母親站在床邊。“爸,你走了,我頂上……”說完這句話,何建宏和母親、弟弟三人抱成一團痛哭。
手握電筒
被窩里學習到深夜
“這個娃娃太懂事了,有時候讓人心疼。”家住儀隴縣立山鎮的王桂華認何建宏當了干兒子。有時給他拿零用錢,何建宏舍不得用,王桂華就買東西給他,讓他補充營養。
何建宏記得,從小父母就告訴他,要走出大山改變命運,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學習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初中畢業時,何建宏以立山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南充高中。
到了南高,他第一次憑著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何建宏倍加珍惜這個機會。從全年級三百多名,排到了前六名。每晚下自習后,同學們都進入了夢鄉,他還打著手電筒,在被窩里看書學習。
高一上學期,他遭老師沒收了3個手電筒。后來,老師被他的學習積極性所感動,不再沒收他的手電筒了。何建宏就這樣,每晚學習到深夜。
高中三年,何建宏在高考之前從來沒有上過網,沒有進過一次網吧。王桂華說,現在的小孩子四五歲就會上網了,干兒子碰都沒有碰過電腦。高考后,干爸教何建宏使用電腦,如何開機、關機、打開網頁、搜索資料……
堅強母子
發誓打破命運“魔咒”
“我這個人就是不適合耍,一耍就渾身疼。”何建宏說,高考結束后回家休息了兩天,就覺得渾身不舒服。何建宏開始看書、練字、自學大學課程,對于大學生活,他憧憬著、擔憂著。
“不知是命運捉弄,還是上天安排,我們一家三代都是同樣的命運。”何建宏的爺爺天資甚高,后因故放棄學業。他的父親學習刻苦,14歲時也因為母親的去世而中途輟學。現在,何建宏反問自己,難道自己也要因為父親的去世與大學失之交臂嗎?
劉瓊英抹著眼淚,一些村民覺得是“風水”有問題,是命運的“魔咒”。父親最大的心愿,就是何建宏考上大學。父親走了,劉瓊英和兩個兒子決定著,無論如何,一定要打破這個“魔咒”。
家里沒有積蓄,何建宏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沒著落,小兒子也要讀書,劉瓊英計劃著,貸款利息還不起,試著去找親戚借點錢,“實在不行,賣血都要送他讀書”。
何建宏說,他計劃趁著暑假去工地打小工,能掙多少是多少。
一家人沒有一張全家福,父親離去后留下的只有摩托車駕駛證上的一張小照片,遺像就是由這張照片放大的。望著父親的照片,何建宏和母親、弟弟依偎在一起,這算是第一張意義上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