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曉菊
提到建筑工地,人們首先想到那是男人的地盤,粗重的鋼筋,堅實的混凝土,還有那嘈雜而充滿灰塵的環境。在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中卻生活中一群當代的“花木蘭”,?她們每天與塵土為伴、與機械為伍,干著男人一樣的重體力活:推灰漿車、抬鋼筋、刷涂料、抬工具……從一個工地輾轉到另一個工地,臟活、累活對她們無所謂,她們很滿足地盤算著回到家鄉時可以掙多少錢,給家人添置些什么家當,雖然艱難但充滿希望,勤勞樸實的她們是建筑工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工地上小工李素英
6月的太陽很毒辣,安全帽下、工地上女人的臉被炙熱的太陽烤得直流汗。43歲正在工地上扛著鋼管的李素英臉上的汗水順著臉頰直流下來,黝黑瘦削的臉上掛著一種淡淡的喜悅。經歷了日曬雨淋的李素英,高挑的身材卻掩藏不住年輕時美麗。
“為了照管老公的起居飲食, 10年前,自己也跟著老公一起在工地上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每月近2000元的收入,基本上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老公在工地上干支模的工作已有20多年,每月6000多元,日子過得還算舒心。有時得爬到6米高的架子上干活,在鋼管上走來走去,我都不怕。我不心疼自己,干活時從不把自己當女人。但我愛人曾勸我別干這些活。”李素英說她心疼丈夫,就想幫丈夫,自己剛隨愛人一起在工地上時很不習慣工地的生活,早上5點起床,上午6點到11點、下午1點到6點上工地。這樣規矩的作息曾讓一直在老家種蔬菜、自由慣了的她很難適應,但想回老家孩子們需要讀書,就慢慢堅持下來,沒有想到在工地上一干就是10多年。”打開話匣子的李素英說別看她常在工地上干粗活、重活,年輕時很喜歡打扮自己,現在在工地上,在不干活時也會打扮一下自己,讓自己穿得漂亮一點。
閑聊中,李素英已將長短不一的木方、模板、鋼管分門別類規整好了。
技術為她們撐起“一邊天
高聳入云的塔吊,塔臂來回運轉。35歲的塔吊工阮康瓊已經在這城市的“制高點”工作了接近8年。
“干這工種,收入還算可觀,但高空作業既危險又辛苦。膽小的人,只怕坐在塔吊的駕駛室估計都會尿褲子咯!有時為了趕工期,通宵達旦地上班。到了夏天,窄小的駕駛室里溫度超過40℃,活像個小蒸籠。開塔吊更是一個‘力氣’活,須要膽大心細,在吊裝建筑材料時,特別是在吊裝鋼筋、沙漿等重物時,整個人的精神高度集中,要全神貫注,腦子里要一直想那個鉤子上的東西,因為在高空吊裝的物品下面就是通行的車輛和行人,絲毫馬虎不得。要腦力、體力并用。有時在吊裝作業時,很多需要吊裝的物品都是被障礙物遮擋的,視野不好,塔吊工只能聽取對講機里口令,往左、往右、往前、往后吊裝物品要是做到絲毫不差,經驗很重要。總之高空作業很累很危險,但高回報讓自己夢想越來越近了……”阮康瓊說,每當在百米高空作業時,俯瞰著城里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城市的骨架在延伸、在拓展,心里總會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很驕傲自己就是這座城市的建設者,是這座城市的主人。
“50多的婦女,在建筑工地上干技術活,和男子同工同酬,很少見。”男工友們說起50李夢秀干活的麻利、細心,干綁扎鋼筋的活兒一點也不遜色男人們,對她充滿了敬意。
“要不是年輕是學了門技術,到了一定的年齡,哪個單位還要你呢?現在人老了,回到家鄉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如遇到下雨天還可以回家帶孫子”每月3000到4000元的收入讓李夢秀滿足,她說自已有建筑結緣,是因為全家老少都是建筑工地上的技術工人,因早年在廣東韶關一帶干建筑活,全家人積賺幾十萬元,在鄉下修建了一幢二層小洋房,還在城里購買一套三的商品房,日子過得還舒心。
記者手記:
工地上的女人們就這樣不停地忙碌著,不管她們身上有多少灰土,不管她們臉上有多少皺紋,也不管她們的雙手有多么粗糙,正如我們每一位偉大的母親一樣,她們值得我們認真地去尊重、用心地去感悟,去體會她們堅強的精神,去傳遞她們美麗的勞動。她們像野草一樣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艱苦的環境中頑強地生長,編織著自己家庭的夢想。冰冷的工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溫文爾雅、落落大方、百折不饒的鐵娘子們,才不再冰冷。相信她們改變不了環境,就能改變自己,就努力改變自己的未來!她們堅信有多大壓力,就有多大動力,只要擁有一顆堅強的心,永不服輸的沖勁,永不言棄的追求,就一定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譜寫出一段絢麗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