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走上了藝術的舞臺,50年后,退了休的她仍舊在幕后為川北大木偶的傳承發揮余熱。她,就是川北大木偶表演藝術家秦映蘭。
年過六旬的秦映蘭,不僅說話中氣足,身上還散發著同齡人少有的挺拔和精神。“每天都要舉著好幾公斤重的大木偶舞來舞去,想偷懶也沒機會,身體都練得更結實了。”秦映蘭笑呵呵地說。坐在四川省大木偶劇院表演室里,秦映蘭向記者講述了她從藝50年的點點滴滴。
熱愛舞蹈文藝
憧憬木偶表演
秦映蘭出生在儀隴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一直在外幫工,母親在家紡線,父母以微薄的收入維持著一家老小的生活開支。這樣的經濟狀況,讓父母對秦映蘭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通過讀書走上一條與他們不同的道路,改變家庭的貧困。然而,讓父母沒想到的是,對藝術與生俱來的迷戀使秦映蘭走上了一條在當時人們看來很“低賤”的“戲子”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秦映蘭進入學校。在校期間,她的藝術天賦有了展露的舞臺,標準的舞蹈身材加上一副好嗓子讓她成為學校的文藝骨干。“我的韌帶特別軟,其他人練習劈叉都需要花很長時間,可是我輕輕一劈就劈下去了。”回憶起當年的風采,秦映蘭感慨頗多。
到了十一二歲的年紀,秦映蘭對川劇和大木偶戲有了一定的認知。每逢學校放學,她總是要拉著幾個好伙伴偷偷溜進劇院看戲。那時候生活貧苦,家里沒有多余的錢給秦映蘭看戲,她便偷偷拉著其他大人的衣角“混”進劇院,然后站在角落里跟著臺上的演員哼哼唱唱。
對于大木偶戲,秦映蘭更有一種說不出的熱愛,每逢有大木偶戲表演的時候,她更是場場必到,簡直就是一個忠實“戲迷”。
“小的時候覺得大木偶實在是太神奇了,怎么能像真人一樣說話、唱戲呢?”為了一探究竟,秦映蘭與伙伴們一起偷偷來到后臺,才發現在舞臺上活靈活現的大木偶其實并不是“活”的,而是表演者們通過自身精湛的技藝操縱著大木偶,這一發現讓小小的秦映蘭對大木偶表演產生了由衷的憧憬和向往。
背離父母期望
堅持藝術夢想
自發現大木偶戲的“秘密”之后,秦映蘭便像是著了魔一般迷戀上了大木偶藝術。在舞臺下觀看大木偶戲已經不能滿足她在內心萌動的憧憬。于是,每到課余,她就和小伙伴們用幾根棍子頂著橙子,學著舞臺上的大木偶做派,唱幾臺有模有樣的大木偶戲,以此自娛自樂。
終于,在秦映蘭14歲的那一年,看完表演回來的她無意間看到了儀隴縣木偶劇團公開招募演員的公告。才上初二的她獨自作出了人生中第一個重大的決定:報考木偶戲演員!于是,她背著父母參加了這次考試。“當時參考的決心很堅定,所以在考試時發揮了較高的水平。”秦映蘭告訴記者,當時的考試內容就是唱歌和節奏感,由于她基礎不錯,終于拿到了3個演員名額之一,考入劇團。
“接到通知書的時候我還一愣一愣的,不知道該怎么跟父母攤牌。”在成功考入儀隴縣木偶劇團后,秦映蘭很快就接到通知,要立即隨團到巴中演出。這一去,就意味著要從此放棄學業,走上背離父母期望的演藝道路。
回到家后,秦映蘭默默收拾起了行李。當母親問她要做什么時,她才大著膽子將自己考上了木偶劇團的事情全盤告訴了母親。“當戲子從事演藝事業,在當時被人看成是一個很低賤的職業,我父母死活都不同意我出去演出。”為了說服秦映蘭繼續讀書,父母將親戚朋友全部請來了,一大家子人哭的哭、說的說,都勸她不要去劇團演戲。可是,這些都沒能阻止秦映蘭那顆向往大木偶戲的心。她告訴父母,就算不讀書,她也能出人頭地,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改變家里的經濟狀況。就這樣,秦映蘭帶著簡單的幾件衣服和5公斤大米,走進了儀隴縣大木偶劇團,從此走上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多年勤學苦練
群角成了主角
1962年,秦映蘭正式開始了學藝之路。那時候,劇團里的條件還很差,只有幾個破舊的大木偶和幾口爛箱子里裝的道具,表演場地也不固定,常常需要到處演出。但是,艱苦的條件并沒有讓秦映蘭灰心。
隨團學藝時,沒有固定的老演員對他們進行教學,秦映蘭便自己抽時間學。白天老演員們安裝大木偶、給大木偶穿衣服時,她就在一旁專心揣摩,學習怎么裝扮大木偶。晚上劇團表演時,她在負責收錢、守門的同時,也仔細揣摩和領會舞臺上大木偶的一招一式。只要一有空閑,秦映蘭便舉著好幾公斤重的大木偶自己練習,遇到不懂的問題便主動向老師詢問。秦映蘭的勤奮好學以及對木偶藝術的喜愛,讓劇團里的老演員們很感動,他們只要一有閑暇,就會手把手地對這個小弟子進行輔導。
“操縱大木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靜下心來學習幾年,是無法做到讓每個動作都精確到位的。”在漫長的學藝生涯中,秦映蘭始終記著老師們的叮囑,每天舉著大木偶,手掌被磨出了無數個血泡,但是她從未叫過苦喊過疼。那時候,每到逢場天,劇團總會讓演員拿著大木偶參加游街表演宣傳木偶戲。其他演員都很嫌棄這活兒吃力不討好,舉著大木偶走很長的路,又苦又累,都不愿意去,但是秦映蘭總是主動要求去游街。“多一次實踐,就多一點經驗。”秦映蘭總是樂呵呵地參與游街,并認真領會行進中的大木偶表演。學藝一兩年之后,秦映蘭終于可以正式登臺了,不過她表演的都是群角。
1964年,秦映蘭的演藝事業開始步入上升期。不料此時劇團接到通知,大木偶不能再演才子佳人的古裝戲,只能演現代戲。由于劇團當時的道具無法支持現代戲演出,秦映蘭等演員們只能參與現代川劇的演出。然而,秦映蘭放不下川北大木偶的傳統表演形式,她利用空余時間,看了不少戲劇理論書,領悟大木偶戲的表演精髓。
操演《白蛇傳》中的青兒一角是秦映蘭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閃光點。在劇情中,“青兒非常機靈,要求演員對大木偶操作能信手拈來。”秦映蘭對記者說,“而且青兒的戲份很重,除了技巧要人偶合一,就連感情走向也得人偶合一,才能將青兒演‘活’。”
為了操演好青兒這個角色,秦映蘭日夜熟讀劇本,苦練技巧,在1966年南充地區文藝調演的時候,她終于憑借一身過硬的基本功贏得了滿堂彩,也讓青兒這個角色深深地烙在觀眾心中。1979年聯合國出版的雜志《亞洲文化》還刊登了秦映蘭塑造的青兒形象。
從藝10多年后,秦映蘭終于攀上了事業的高峰。1975年,她赴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調演,除了擔任《四川清音》、《紅包梁上飄紅旗》的女主角操演之外,還承擔了《毛主席的光輝照馬鞍》的男聲表演唱,在上千人的禮堂內贏得了觀眾的肯定,也贏得了業界的贊揚。
1987年,秦映蘭隨團前往芬蘭、印度、荷蘭、新加坡等國家進行演出,在《玉蓮花》、《白骨精》、《紅寶石》、《搶親》等大木偶戲中塑造了多個深入人心的角色。
臺前轉幕后
為了藝術生生不息
1996年,秦映蘭從劇團內退,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她藝術生涯的結束。早在1985年劇團開辦第一批訓練班開始,秦映蘭便擔任了培訓班的班主任。
秦映蘭學藝時,劇團的老師們都是口傳身教,根本沒有教材一說。為了更加精準地將表演細節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秦映蘭決定將自己多年來的學藝技巧整理成文字資料。她花了半年時間,將大木偶戲中的一個個動作、一個個技巧轉化為文字,形成了川北大木偶表演的第一套教學材料。
為了將川北大木偶發揚光大,秦映蘭從1985年至今已經帶出了4批學員。如今,年過六旬的她還在為大木偶戲的技藝傳承發揮余熱。用秦映蘭的話來說,這一生,她把自己“嫁”給了大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