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購買了滅火器、救援繩、消防斧、應急照明燈、空氣呼吸器等消防器材,家中最搶眼的當屬客廳墻上那張“家庭火災逃生疏散示意圖”;他的企業員工上崗前都要經過消防安全技能培訓,做到下班開窗戶、上班聞異味
個人自購消防器材,組建宣傳隊,義務宣傳消防知識,目前在全國還不多見。在儀隴縣,就有這樣一位“編外”消防員,他的名字叫李紹剛,他鮮為人知的“消防經”很實用。
言傳身教:
讓消防安全走進每個家庭
4月9日,筆者走進儀隴縣城帝景花園小區,看到有10多位居民把李紹剛團團圍住,正在聽他念“消防經”。
“滅火器是用來撲救初期火災的,干粉滅火器可以撲救可燃氣體、電器、油類和木材、棉絮等類型火災。我家就有兩個干粉滅火器,它的使用方法很簡單,也很方便。如果家里發生了火災,先除掉鉛封再拔出保險栓,對準著火點,用力壓下壓把,對,就這樣,就可以把火撲滅。”李紹剛一邊解說一邊現場示范,并讓小區居民實際操作體驗。隨后,又拿出自家購買的救援繩、消防斧、空氣呼吸器等消防器材,向圍觀群眾解說用途和使用方法。“我說的都是些皮毛,不全面,這是消防部門印制的消防知識宣傳資料,大家拿回去慢慢學習。”
拿著李紹剛分發的消防知識宣傳資料,60多歲的談林德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以前,我們這個小區的消防通道經常被占用,大家的消防安全意識一點也不強,只顧自己方便。小轎車、摩托車都嫌進車庫麻煩,橫七豎八停著,既不美觀還帶來隱患。李紹剛就挨家挨戶宣傳,都是一個小區的業主,我們也能理解和支持。現在,大家都自覺維護小區秩序,保持通道暢通。”
耳聞目睹:
沒有消防安全措施釀悲劇
在一般人的家里,墻上都會掛上一些字畫作為裝飾,而在李紹剛家中,最搶眼的當屬客廳墻上那張“家庭火災逃生疏散示意圖”。在一張面積足有27英寸液晶電視機大的白紙上,李紹剛分別用紅色、綠色和藍色的線條、箭頭等符號,標明了緊急疏散路線和安全出口。問及為何這么做時,李紹剛說出了他自己耳聞目睹的兩件事。
2005年8月,李紹剛還在經營南充到深圳的長途客車,當李紹剛的車輛行駛至貴陽境內時,眼前發生的一幕把他驚呆了。一輛同是客運的客車因氣溫過高且后置引擎缺乏自動噴淋系統發生了車輛自燃,駕駛員除了緊急疏散乘客外,對救援應急處置束手無策。該車上連個滅火器都沒有,如果車上有個滅火器,也不至于眼睜睜看著價值70萬元的愛車燒成光架架。這件事對李紹剛的觸動特別大,回來以后,他就立即在自己的客車上安裝了兩個滅火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時候,李紹剛當時開車從閬中回儀隴老縣城,路上總覺得車子顛簸不定,后來才得知發生地震了。儀隴并非地震中心,震感不是很強烈,但由于缺乏逃生救援常識及消防器材,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慌了手腳,一個居民從五樓跳下,結果被活活摔死。假如該居民懂一些消防逃生常識,有一把消防斧,有一根救援繩,怎么也不至于被摔死。
從那以后,李紹剛對消防安全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制作了家庭火災逃生疏散示意圖及家庭逃生自救計劃。家中還備有救援繩、消防斧和逃生面具、應急照明燈等消防器材。在他的帶動下,目前,帝景花園小區已有36戶居民加入義務宣傳隊,不少家庭也購買了滅火器,安裝了消防應急照明燈等。
防患未然:
消防設施投入相當于買保險
俗話說,商人的頭腦都是經濟頭腦,從來不做賠本生意。問及在消防設施上的投入成本時,李紹剛跟筆者算了一筆賬:“就拿我的住房來說吧,2009年我買成30幾萬元,裝修、家具、家電花了30幾萬,一共是60幾萬元。我買這些滅火器、救援繩、消防斧、應急照明燈等花了300多元,相當于給60幾萬元的家買了份保險。起碼晚上睡覺要放心些吧,如果沒有這些消防設施,可能就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你在消防設施上的投入有多大?家里人都理解和支持嗎?”筆者問。
李紹剛坦言:“我現在有酒店和歌城兩個企業,都屬于人員密集場所,也是防火的重點部位。我認為,對消防投入得再多都值得,這是無限的財富,我不能因吝惜一個自動噴淋系統釀成大禍,那后悔都來不及。我在酒店和歌城上投入的消防資金有五六萬元,這些年來平安無事,豈止才值五六萬元啊?我的員工上崗前都要經過消防安全技能培訓,每周要召開一次安全總結會,每季度要表彰一批安全先進個人。邀請消防官兵做消防安全培訓,不定期組織消防演練。下班開窗戶、上班聞異味是我給他們定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