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越 鄧超 張斌
6月18日,由《中國作家》雜志社主辦的中國2009—2010年度《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獎” 頒獎晚會,在海濱城市連云港舉行,王燕生(已故)和李木馬、楊春生、王順彬、柯平、唐以洪等11位詩人獲此殊榮。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中國作家》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郭沫若紀念館館長、郭沫若的女兒郭平英,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陸健,《中國作家》副主編王青風、蕭立軍,出席晚會并為“郭沫若詩歌獎”獲獎作者頒獎。
此次“郭沫若詩歌獎”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是去年在“2010中國·羅江詩歌節”上,被評為首屆“中國十大農民詩人”的儀隴縣觀紫鎮農民工唐以洪,其刊登在《中國作家》2010年第8期上的《樹在院子里投下陰影 》一詩,引起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等評委的關注,被評為三等獎。
漂泊異鄉,尋找精神家園
1974年,唐以洪出生在儀隴縣觀紫鎮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993年,高中還沒有畢業,他不得不放棄學業,重復著父親“昨天的故事”,扛著脹鼓鼓的蛇皮袋子,裝著兩代人的夢想,踏上了漫漫打工路。
“住的是日不遮雨夜不避風的工棚,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唐以洪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出門到廣東東莞,就遭遇建筑老板拖欠工資,只得另謀生路。在當時勞動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唐以洪辛辛苦苦干了幾個月,換來的卻是“沒得錢”。
拖著疲憊的身軀,唐以洪在各個城市苦苦尋找,得知在石磯鎮有一外商投資的鞋廠,他壯著膽子給老板寫了一封求職信。老板覺得他還有幾滴“墨水”,在工廠不需要進人的情況下,破格把他錄用了。在這里,唐以洪從流水線上的普工干起,每月能夠領到300多元的工資。
一個人的時候,他忍不住想家,想自己的親人,還有自己的未來。從小喜歡文學的他,開始寫日記、寫小說,記錄自己和身邊千萬個打工者卑微的故事,尋找著可以停歇的精神家園。
那時,很多工友請他幫忙寫信、讀信,大家有什么心里話都愿意和他說。工友的酸甜苦辣為他的創作提供了素材。
“他白天忙著上班,晚上就去附近的網吧寫詩。”工友小李和唐以洪一起共事3年多,知道也理解唐以洪的愛好。
就因為這個愛好,唐以洪還曾丟掉了工作。2000年,他和妻子李靜打工的鞋廠經常要加夜班,這讓習慣晚上寫作的唐以洪無法忍受,經常曠工,車間負責人指責他“不務正業”,工友說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面對大家的議論,他一氣之下辭了職。
2004年,唐以洪輾轉來到浙江溫州,經朋友介紹進了奧康皮鞋廠,從流水線干到技術工,工作日漸穩定。
站在低處寫低層的農民工詩人
10多年來,唐以洪輾轉在全國各地打工,人變蒼老了,手中的繭也越結越厚了,唯一沒變的是他的“文學夢”。如今,他添置了電腦,在新浪網上開通了詩作博客,每每有新作,都與朋友在網上交流一番。
近年來,他寫的反映打工生活的詩有400多篇,如《所謂的異鄉》、《今天是母親節》、《廣告牌上的女人》、《樹在院子里投下陰影 》等詩歌,相繼在《星星詩刊》、《打工族》、《佛山文藝》、《中國作家》等諸多報刊雜志上發表。
2009年9月,唐以洪被浙江省寧波市作家協會吸納為會員。2010年3月,他以一組文字直白、關注現實、貼近生活的詩歌,引起了評審組的高度關注,被評為2010年首屆“中國十大農民詩人”。
2010年4月,作為唐以洪家鄉的新聞媒體,《南充日報》儀隴記者站派人前往他打工所在地,進行了采訪報道。唐以洪在寧波市海曙區南苑街一個修鞋鋪工作。昏暗的鋪子里,一盞刺眼的大燈下,他正埋頭修補著一只皮鞋,身邊是一堆的鞋子和修鞋的機器。
面對眼前這個雙手布滿老繭的“修鞋匠”,難以相信,他是一個著名的農民工詩人。
打開唐以洪的新浪博客,訪問量達51000多人次。“唐以洪是一個地道的底層農民打工詩人,在千萬打工詩人中,他的道路和風格又是與眾不同的,他既不同鄭小瓊、馬旭東的‘疼痛寫作’,又與某些詩人的‘苦難寫作’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是一個站在低處寫低層的歌者,是一個立在打工現場,又不停留在打工現場的詩人,是一個在社會中用旋轉來思考的陀螺。”80后作家丘河在博客上這樣評價唐以洪。
登上“郭沫若詩歌獎”領獎臺
無論漂泊何處,故鄉的印記都如影隨形,它是游子心靈中最溫柔、最深邃、最脆弱的神經。對于這樣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農民工詩人唐以洪情有獨鐘。
“娘在喊我/摸著我的頭/拉著我的小手/用乳香/喊我。在家門口/村口/在莊稼地里/在一棵有鳥窩的樹下/在崖邊/水邊/聽到喊我就傻乎乎地/撲到她的懷里。”讀唐以洪的詩,看到的是詩人對故鄉及親人刻骨的思念。他的代表作《回望鄉村》、《村里有個亂墳崗》、《回家的打算》、《娘在喊我,爹也在喊我》等,都是他思鄉之情流淌的印痕。
正是基于對鄉土的懷念,唐以洪寫下《樹在院子里投下陰影 》一詩,被選送參加“中國2009—2010年度《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獎”評比,被評為三等獎。
目前,唐以洪夫婦倆都在外打工,他的兒子由老父母帶著,在儀隴縣金城二小讀書,夫妻倆平時只能打電話與父母、兒子交流,每年春節才能回家團聚。
在儀隴縣金城鎮,筆者見到了唐以洪的父母,現在都70多歲了,身體健康。提到兒子去年榮獲“中國十大農民詩人”之后,今年又獲得“郭沫若詩歌獎”,兩位老人都很激動:“感謝你們對我兒的關心,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可由于家里窮,沒能上成大學。”
“他當時在班上學習各科成績都是很好的,尤其喜愛寫作,還在國內多家報刊雜志上發表了文章,我還幫他領過稿費呢!”唐以洪在觀紫中學讀書時的班主任邢林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學生。
“他詩作短小,有很強的情感沖擊力。他把在異鄉打工者身心的漂泊、生存的無奈和生活的無助表達得如此集中,令人贊嘆,不覺潸然淚下。”在唐以洪的家鄉儀隴縣,詩歌愛好者張敬梓等,組織成立了一個詩歌創作協會,學習和研究唐以洪的詩歌。
請傾聽,《樹在院子里投下陰影 》的聲音:“祖父沒有栽過,祖母沒有栽過。父親沒有栽過。母親也沒有/但它卻突然在院子里冒出來/迅速長高,長大,撐起一把大傘/它沒能遮住來到院子的雨水/卻把陽光擋住了,還在院子里投下了一個巨大的陰影。從此,我們就在這陰影里走出走進/祖父在陰影里坐著坐著就死了/祖母在陰影里說著說著就死了/父親用斧頭把它砍倒后,做了兩口棺材/把祖父和祖母抬出了陰影/可是不久,它又從原來的位置冒出來了,和先前的一樣撐起一把大傘,在院子里投下了一個陰影/我在這陰影里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