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集市上、馬路邊,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10余分鐘,一頭亂發變得整齊清爽。在農村集鎮,街頭剃頭匠們從事著堅守了幾十年的老行當:剃頭、洗眼、挖耳。在各式發廊的映襯下,他們漸漸被淹沒在時代的步伐中。
2月6日,儀隴縣馬鞍場鎮逢場天。在一條僻靜的老街角落里,一位老人正在為顧客剃頭、刮臉。老人熟練地撐起圍布,一把鋒利的剃須刀“游走”在顧客的臉上,“嗞嗞拉拉”的聲音中,胡須落地。一張熱毛巾敷過之后,顧客抬起頭,長吐了一口氣:“舒服!”
趁著剃頭師傅空閑,記者和他聊了起來。據介紹,師傅名叫許昌義,今年71歲,干這行已有40余年。“以前剃頭很吃香,收入很不錯。”許昌義告訴記者,20多歲時,他拜同鄉一位理發師為師,從此,便背起工具箱,開始了剃頭生涯。
許昌義說,他一開始在農村走村串戶剃頭,逢場天到場鎮上擺攤剃頭。“走村串戶時,要挑一個剃頭挑子。剃頭挑子一頭是小長柜,有3個小抽屜,放錢、剃頭工具等物品。另一頭是熱水壺和洗臉盆。現在不用走村串戶了,攤位旁架起一個小煤爐,用來燒熱水,方便顧客洗頭。”
記者注意到,地上的一個小木箱里,擦刀布、電推剪、梳子等剃頭工具一應俱全。許昌義抖了抖手上的剃須刀說:“用了這么多年,稍磨一下還是鋒利無比。”
此時,又一位顧客要求理發。一番忙碌之后,許昌義很快為顧客理好一頭清爽的短發。但他并沒有就此停下,而是將椅子稍稍放平,讓顧客躺好,左手翻開顧客的眼睛,右手將鋒利的刀片伸進眼里,貼著眼球劃過。再用一根鐵制的圓棒,在眼里來回掃動,驚得記者屏住了呼吸。剛剛洗過眼后,顧客眼淚一流,慢慢從椅子上坐起來,很享受地說:“每次洗眼都有點擔心,躺在那動都不敢動,不過洗完后非常舒服。”顧客說,他現在已經洗上了癮,每次理發都必須洗眼,否則便覺得渾身不對勁。
“洗眼時手腕要用巧勁,要穩。這刀是開了刃的,功夫不到家容易出事。”許昌義說,他從22歲開始跟著師傅學剃頭、洗眼,從來沒有出過事。很多顧客試過一次后覺得很舒服,每次來理發就要洗眼。
記者注意到,來理發的都是老年人,他們并不介意條件的簡陋和工具的原始。“5元錢剪一次,順帶刮胡須,比理發店便宜多了,手藝卻不差。”等候理發的一位老人告訴記者。
“這些都是老顧客,其中的一些人已經在我這理了十幾年發了。”提起這些鐵桿“粉絲”,許昌義很自豪。但談到未來,許昌義流露出一絲擔憂,“現在的年輕人都嫌這個活不講究,不如在理發店、美發屋體面。將來我干不動了,刀鋒洗眼這門傳統技藝可能就要失傳了。”
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灑在街上,趕集的人各自散去,喧鬧的街道漸漸安靜。許昌義拿起掃帚,打掃地上散落的頭發,整理蓋布,清洗剪子、剃刀等工具,放入工具箱中,邁著蹣跚的步伐,消失在街道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