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掉牙齒和血吞”反映客家人堅強的民族性格,“人吵敗豬吵賣”反映客家人低調、團結的行事作風,“一餐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反映客家人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
聚族而居 “客”味依然
數百年來,儀隴客家人都是以氏族為單位聚族而居,保持著客家人傳統的風俗習慣。
丁字橋鎮高北嘴村梁背山下的客家人羅陽告訴記者,對外,他都講普通話或四川話,一回到梁背山下的家中,他就自然而然地講客家話。羅陽說,小時候,父輩教他說客家話,現在,為人父的他又開始教子女說客家話。“不會說客家話就是忘本叛祖雖然有點言重,但教孩子說客家話已成為本能。”
據《儀隴縣志》記載,客家人入川以后聚族而居,極少與外族通婚,加之居住地多為較偏遠的山區,又一直遵循“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時至今日,儀隴客家人“客”味依然。據儀隴客家文化研究者吳顯果介紹,儀隴客家話有24個聲母、60個韻母、6個聲調,與普通話大相徑庭。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詞匯上,保留了不少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等,還有一些融入了本地方言,如眼綠水(眼淚)等。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哩”等為前綴、后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時態,通過變化指示代詞和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
趨吉避兇 說話有講究
儀隴客家人做事說話都喜歡討個好兆頭,因此常借方言中的同音或諧音字取吉祥之兆。如嫁娶喜宴,菜用蓮藕,寓意秦晉結好、良緣佳偶;點心取花生棗子,寓意早生貴子、兼顧千金;禮堂用柏葉裝飾,寓意婚姻如松柏常青,百年不老;洞房花燭用燈盞,取意喜添人丁。送子入學時,煮蔥、蒜教子而食,取意聰明、善算,還有豆腐取其富,芹菜表示勤奮,肉圓取意團圓等。
有取吉之意,就有避諱之語。客家老人或長輩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提醒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記者小時候吃飯時,狼吞虎咽之后,會說一句“我吃完了”,此話總會遭到爺爺的厲聲呵斥,“怎么又忘了,該怎么說?”記者趕緊改成“我吃好了”,方能下桌。
儀隴客家聯誼會秘書長陳良平告訴記者,儀隴客家人在語言上的避諱絕非迷信,而是體現了一個顛沛流離、與苦難相伴的民族對美好生活的極度向往。如豬舌的“舌”,因與“蝕”同音,有“虧損”之嫌,故將“豬舌”改稱為“豬利”;找先生看病,不說“看病”,而說“看先生”,抓藥則說是“撿涼茶”。客家人對死的忌諱就更多了,如說成“老撇哩”、“走撇哩”,也有說成“去了”、“過世”等。
數百年的顛沛流離,“在路上”的客家人特別注重如何做一個能生存、受尊重的人,言行之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傳統美德已內化于心。僅以吃飯為例,且不說吃飯時長輩坐上席,小孩不上桌,長輩先動手,長輩吃完才能走等傳統,單說吃完后,晚輩必須挨個說:“某某慢慢吃。”說完還得等到長輩都吃好后才能下桌。
客家諺語 彰顯勤勞本色
儀隴客家人在繼承和實踐中,總結出不少反映生產生活狀態的諺語。這些諺語用詞精練、形象生動、朗朗上口,又極具地方特色。天氣好壞直接影響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客家人對氣候的觀察也就特別仔細,并總結出許多反映天氣方面的諺語。如“清明無雨三月旱”、“人黃有病,天黃有雨”、“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等。
在生產勞動中,客家人總結出大量反映農業、林業、畜牧業等方面的諺語。如“秧好一半禾,苗好氣分收”、“只種不管,打破飯碗”、“家有白叢竹,不愁不富足”等。細細觀察不難發現,客家人的房前屋后、地角坡邊,往往都栽有竹子。
客家人特殊的境遇使之在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心態特征等方面形成獨特的一面。這同樣通過一些諺語反映出來,如“打掉牙齒和血吞”反映客家人堅強的民族性格,“人吵敗豬吵賣”反映客家人低調、團結的行事作風,“一餐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則反映客家人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
“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雖經數百年顛沛流離,客家話依然像一條源源不斷的河流,穿越千山萬水,穿越時空界限,流淌在每位客家人的血液中。
●羅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