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儀隴的版圖上,合作鄉與義門場大抵都在東北方向。如果我們要去這兩個地方,首先要走到義路鎮,在鎮的場口,向左下山可到合作,而向右下山就去了義門。兩個地方不僅偏遠,而且四周重巒疊嶂,大山相環。雖然舉目四望之間,滿眼都是春來蒼翠欲滴,秋去層林盡染的山景山色,但就生產與生活著眼,代代生生不息于斯的人們還是比較辛苦的。盡管儀隴人也可以將他們叫著“東北人”,但他們只會擺龍門陣而不是叫嘮嗑,身邊與腳下也沒有成山的圓木與取用不竭的煤炭,至于“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以及“人參、貂皮、靰鞡草”等等,那就更是癡人說夢了。
當然,合作鄉與義門場除了方位問題外,其它的東西與真正的東北既不在一個層面上,也根本沒有什么可比性。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兩個鄉鎮就沒有它自己的個性。正可謂麻雀雖小,肝膽俱全,它們雖是彈丸之地,卻故事多多。
合作原名河心。它東鑲義門,南依義路,西北與巴中群樂、關公等鄉鎮接壤。它的得名是因為在場鎮的一側有一片長方形的低畦水田,平日望之,田塊與田埂整齊干練。冬若塊塊明鏡,映照藍天白云;夏似匹匹打開的綠綢,翻卷稻浪千重。但每至春夏之交,或秋雨綿綿之際,山洪滾滾瀉下,水田被飽灌,田塊與莊稼甚至是長在田埂上的桑樹均悉數被淹,平日里的長田,形如一條長長的河,而平時里清清爽爽的場鎮,此時恰好處在“河”的中段,于是人們便形象地將這個場鎮命名為“河心”。1954年中國農業合作化時期,此地建鄉,為求與時俱進,河心被更名為合作。
大唐永淳二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中宗李顯繼位。為加快對李氏王朝的攫取,武則天逼中宗封自已為天后,并將已經廢為庶人、幽于別所的唐太子李賢貶至巴州邊地。這位被唐高宗高度評價為“撫字之道,既盡于哀矜;刑綱所施,務存于審察。加以聽覽余暇,專精墳典。往圣遺編,咸窺壺奧;先王策府,備討菁華。好善載彰,作貞斯在,家國之寄,深副所懷。”的唐太子,遭貶之后,來到了位于天平山麓的河心場(時為巴州地界),并在山上的一個巖洞內繼續苦讀詩書,以排解心中之悶。這就是后來在儀隴人文景觀中聞名千年的唐太子李賢讀書洞。李賢后來被謚號為章懷太子后,河心人民在讀書洞前修建了章懷寺,地點就在今天合作鄉的太子巖村。
幾百年以后,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來到了這里,并在距太子讀書洞不遠的地方結廬而居數年。他離開后,當地人在他寓居的原址上建了一座廟,廟名以他的字而命,這就是子由寺。遺憾的是,在歲月的洗禮中,子由寺圣跡先而被毀,繼而在百姓口口相傳中竟然變成了子游寺,并謬傳為是因唐太子李賢曾游此地所以簡稱子游。直到今天,其所在地的村仍叫子游寺村,這就不能不讓傳統的文化遺跡有點痛心了。
相形之下,東鄰大羅、南靠柳埡、西接合作、北向巴中舞鳳的義門,其歷史沉淀似乎還要深厚一些。公元535年,也就是南朝梁大同元年,統治者始置伏虞郡,郡治宣漢縣設在大羅鄉的大羅池。此地距義門不過數公里。公元598年,即隋開皇十八年,文帝楊堅改宣漢縣為伏虞縣。至唐開元年間,高宗將伏虞縣遷至位于今天義路鎮的李家壩,此地距義門也不過數公里。雖然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伏虞縣撤銷并入儀隴縣,但義門作為宣漢縣與伏虞縣的“郊區”卻長達七百多年。
義門的曾經的繁華大約就是因宣漢縣與伏虞縣治而起的。相傳,今天的義門鄉所在地不僅是到達大羅與義路的驛道途經地,也是這兩個地方的門戶所在。當年那里曾有幾株古老的柏樹,一些精明的商人在樹下搭起了幾間茅草屋,供商賈行旅留宿歇息,人稱大柏埡。經過上千年的經營,到清朝末年,大柏埡已形成巴中與儀隴東部的重要商貿點和物質集散地。由于血液里長達數百年縣城“郊區”的基因,斯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們彬彬有禮,義字當頭,倍受遠近稱贊。清道光三十年,山東蒲臺人蓋星階知縣儀隴,在巡視鄉鎮的過程中,感于這一帶淳樸的民風,將兩路場改名為義路,而相鄰的大柏埡,也順理成章地被稱作義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