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麗 馬永紅
味道,最容易留存于人的記憶中。在新政,老街的味道,讓人牽腸掛肚、回味無窮。這里的食物,這里的店,都承載著人們對老街難以磨滅的記憶與情懷。
對于90歲的何先清大爺和老街坊們,最美的味道是記憶中的老街小吃。據這些老人介紹,新政老街規模雖小,以前卻是個物流集散之地,市井繁榮。民以食為天,老街上有許多美食小吃。他們對以前老街的美食如數家珍。新政壩的燒臘、文昌宮的臘八稀飯、荷糖油干、黃湯圓、豆花油茶、正街的腸子湯,紅糖鍋盔,豌豆面鍋盔、綠豆面……
其中,荷糖油干和黃湯圓家的豆花油茶最讓何大爺贊不絕口。鮐背之年的何大爺仍然記得兒時嘗過的荷糖油干的味道和做法。“荷糖油干很出名。手磨的大麥面打熱芡,包上紅糖,在熱油里一炸,酥脆熱甜。”何大爺連聲贊嘆后又失落地說道,“現在沒人種大麥了,也沒人做荷糖油干了,吃不到喲。”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種類越來越多,加之吃食越來越精細化,許多傳統小吃慢慢消失。有些小吃雖有,但不是傳統的老字號,不是老味道。而黃湯圓是老街上為數不多的老字號。
黃湯圓位于鐵匠街和布市街交會路口。這家老字號,店門上沒有招牌,若無老街坊指引,便無從發現。這家早餐小吃店,把老房子的前廳后院打通,布置成餐廳,裝修雖簡單但整潔。
黃湯圓家的廚藝傳承了幾代人。雖然老字號名為黃湯圓,但這家早餐小吃店更響亮的招牌美食是豆花油茶。68歲的黃光鳳說,豆花油茶的手藝已傳承了三四輩人。民國時期,自家爺爺就已開始做豆花油茶。后來,父親又把手藝傳給黃光鳳。“我當時沒工作,而兄弟都有穩定的工作,父親便改了傳男不傳女的規定,把豆花油茶的手藝傳給我謀生。”黃光鳳嫁人后,便把豆花油茶的手藝帶到湯姓婆家來。因早餐店早年間經營小吃多,有湯圓、綠豆面、糖麻圓等。而黃湯圓的名頭便不脛而走,成為人們口中的店名。
如今,黃光鳳不再掌勺,她把手藝又傳給了兒媳。冬日,他們一家人五六點鐘就開始準備食材,熬制油茶和豆花。把前一晚泡脹的大米打碎成粉后,加水將米粉一邊攪拌一邊煮,直到濃稠。而另一口鍋里則煮著白嫩嫩的豆花。到飯點,周圍的老街坊們或趕場的人們便奔赴店里,要一碗剛出鍋的豆花油茶。
米白糯香的油茶加上雪白細嫩的豆花,看著都讓人食欲倍增。從鍋里舀出油茶再配上各式調料,香香的榨菜粒,紅亮亮的油辣子,脆脆的馓子……真是絕美的搭配。豆花油茶的口味咸鮮細嫩,微帶麻辣,蔥花和榨菜粒增香開胃,馓子香脆疏松,油茶熱燙細膩。配料在濃稠的油茶上堆成冒尖的“小山”,可用勺子將配料與油茶混合均勻,也可吃一口油茶,再補一口配料。豆花油茶集合了米香、豆香、蔥香、脆香和榨菜的咸香,是秋冬季節溫暖腸胃,給身體升溫的絕佳“補品”。
“還是小時候那個味道,好吃還有營養。”一位大姐一邊給孩子喂飯一邊說。
老街上,老人們口中關于老街繁多的美食盛況早已不復存在,老字號小吃店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