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一代大家楊升庵在長江之畔揮毫寫下了一曲撫今追昔、大氣磅礴的千古絕唱。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天府家風館,笑談古今事,慣看秋月春風。
![99638a75ea7e4df8ac7270470470faed.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da49dd8ba1ac8ce8a1d5c5a1209a2cec.png)
天府家風館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斑竹園街道,占地約50畝,建筑面積5792平方米,展陳面積4886平方米,內含先賢家風、紅色家風、當代家教和時代新家四個主展廳,兩個專題展廳——“戰地家書劇場”和“楊氏家風體驗廳”,以及一個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四川省家風文化最集中、廉潔教育資源最豐富的綜合性展館,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表現形式最完備的家風家教主題展館。
![73e51f81fecd4b5e8ea98afef18c207c.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413b166ad3771b3e28a701753bc9af87.png)
在布局和造型上,天府家風館采用傳統的川西建筑風格。在灰瓦白墻、茂林修竹之中,營造出“人在園中游,宅在林中隱”的川西林盤意境。
![4c8caebbb1204fdba0fccde477abfdea.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a02ec72da9c6eb3f0255f663a56b51c7.png)
“千年弦歌永不輟,悟道家風值萬金”,通過一塊塊展板、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蘇東坡、楊升庵等歷史文化名人的優良家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家風,在三線建設、抗震救災等過程中涌現的典型模范人物的家風家教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家教的重要論述,以及四川家風建設的新風貌、新風尚等,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現場使用聲、光、電、動畫等元素巧妙疊加呈現的視聽效果,讓參觀者在觀展中潛移默化汲取養分、陶冶情操、接受教育。
![a604ef2ba03545b89ead48caceee32b8.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7fb844fb4cccff8cca8264a44d512b5b.png)
第一展廳梳理了中國家風家教的發展脈絡,并著重探討四川家風家教的多元特色。“川流不息,淵澄取映”8個字,取自《千字文》,意為“好的德行像江河川流不息、延及子孫,像碧潭清澄、映照世人”,這用于家風上,也恰如其分。第一展廳以第三篇章“家風漸漬”為重點內容,通過生動的展陳設計,展示出四川歷史文化名人的家風內容、家教故事,歸納出個人層面的以德修身、厚仁貴和,耕讀相兼、百學傳家,家庭層面的齊家睦族、慈愛孝悌,社會層面的崇勤尚廉、淡泊務實,國家層面的奉公效國、忠勇無畏,演繹出四川先賢家風的特點。
![b327758d0429472f96b35a9570fd6978.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703d6db5305338952021cc48b741fe53.png)
第二展廳結合中國革命歷史和四川實際,集中展現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巍巍高風”,劉伯堅、趙一曼、江竹筠等革命先烈的“英烈凜風”,紅軍在四川留下的“長征遠風”。在這里可以看到,毛澤東定下“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三條原則,朱德給家人定下“五心”家規,明確“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可以聽到,革命先烈劉伯堅要求三個兒子繼承其遺志的囑托和“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的錚錚誓言,趙一曼在犧牲前給兒子留下的“母親不能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的身先垂范;可以感悟到,長征期間深受紅軍影響的彝族首領小葉丹給家人留下的“一定要保護好紅軍旗”的代際精神傳承,紅色土司安登榜在執行任務前,把軍用水壺和毛毯留給家人時,想著念著的都是“要搞好團結,隨時想著紅軍”的那份執著。
![8a2f2a3ba93946cfbb1e53c726a5d9df.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c46830fdc7a7475dadc55e220b69bb5a.png)
第三展廳通過聚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展現大時代背景下不同個體的優良家風和積極作為。如在三線建設時期,子子孫孫挖山“不止”的亓偉、亓名超父子等響應號召,舉家入川,“三塊石頭架個鍋”,在不毛之地為攀枝花鋼鐵基地貢獻兩代人的力量。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不能多拿國家一分錢”的紀檢監察干部王瑛、教育子女“活一萬天就要貢獻一萬天”的土壤學家侯光炯等各行各業的先進代表,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將個人、家庭的發展融入時代,與國家同呼吸、共進步。
![65bf64a41e754b10a067d6639b84e7b4.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94481d428bf372b883fbfa08b52662f6.png)
第四展廳透過不斷涌現的身邊好人和榜樣,展現良好的家風家教正代代相傳,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在天府家風館中,專門設置了“身邊人家、榜樣力量”板塊,集中展示著全國“最美家庭”、五好家庭中的四川家庭。其中包括“七一”勛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周永開。
![cea63f1c076b4d01836f634578157be6.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c086248764f330cc5766aa9b0e9467a1.png)
戰地家書劇場以“家書·國志”為主題,結合光影技術、環境聲效、場景再造等多維藝術表現手法,采用國際領先的真人等比全息技術,打造國內展館中體量與質量首屈一指的沉浸式劇場。在這里,凝望逝去的滿天繁星,如閃電的生命以微毫詮釋盛大,傳承著中華家風滄海桑田、延綿不息的永恒力量。
參觀天府家風館,就不得不提其所在的成都市新都區斑竹園街道升庵村,這里有座楊氏宗祠,毗鄰天府家風館,與位于成都市新都城區的升庵桂湖遙相呼應,是楊升庵當年讀書修習之所。
![6a5747ec16644cc3aac46e207e149dc1.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0a53a0b3a0b2a11311590c21ae2971eb.png)
楊氏家風體驗館緊挨著的就是青少年活動中心,活動中心里可以席地而坐、寬松閱讀,也可以開展主題教學、進行沙龍研討等活動。充分發揮家風館“以文化人、以行悟理、以德聚心”的文化引領作用,引導在家風館和楊氏宗祠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增強廉潔文化的傳播效果,讓家風館釋放綜合效應。
走出天府家風館,踏著石階、沿著茂林修竹蜿蜒而入,便能看見記載新都歷史十二名人的石刻。為民解水患之憂的梅摯、用樹枝作筆樹汁當墨刻苦學習的任末、犧牲于白公館的“川康五魂”之一的周從化……這些新都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不斷豐富著天府家風館周邊的文化內涵。
而走近一門七進士的楊氏宗祠,有近700年歷史的狀元井在無聲訴說著天府家風館與新都楊氏之間內在的文化關聯。這些豐富的文化遺跡和內容,共同構成了天府家風館周邊的廉潔文化專線。
![cb024324baa24193a417f20e09669ca6.png](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41218/22d8ccbd37db52060c66d2cf23ad5c2a.png)
從一館到一線,增加的是多元文化內容,不變的是厚重文化底蘊。文化氛圍濃并不代表著缺乏趣味,天府家風館從來不只是家風教育館,在感受優良家風浸染的同時,家風館周圍豐富的文化活動設施,為前來觀光游學的觀眾提供了更為多元的文娛體驗。
(圖文由四川省成都市紀委監委、新都區紀委監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