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是祭祀、祭祖和掃墓的節日 。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意已濃,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插柳,始于唐代。人們頭戴柳或將柳插門上以避蟲疫,還可預報天氣,古諺云:“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宋代的“弄柳”習俗達到極致。
風箏又稱風琴、紙鷂、紙鳶。古時,清明節放風箏很盛行。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有掃墓祭祖、緬懷故人的習俗
在倡導移風易俗
共護綠水青山的今天
一起過綠色文明的清明節
↓↓↓
有序祭祀維護公共秩序
綠色祭掃樹立文明理念
安全祭掃共度平安清明
緬懷英烈賡續紅色基因
厚養薄葬弘揚傳統美德
生態安葬倡導移風易俗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犯版權,請聯系我們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