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
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
即人的生日
民間曾把這天叫做
“人日”“人日節(jié)”“人勝節(jié)”
大家在這一天戴人勝
吃七寶羹、吃面條、登高賦詩
民俗專家表示
“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
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
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那么
人類的生日為何是正月初七?
聽說今天父母不能教訓(xùn)孩子?
還有哪些習(xí)俗?
《漢語大詞典》里說:“舊俗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七為人日。”為什么叫人日呢?
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后,女媧從初一開始,依次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人們把這一天當(dāng)作是人類的生日。
《魏書》記載晉代董勛有《答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為了紀(jì)念人日節(jié),人們會在正月初七這天吃七寶羹、戴人勝、撈魚生等。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俗稱“人日子”。
據(jù)專家著述稱,人日在中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歷史。可見,古人已將“人民安”視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將彩紙剪成人形,或?qū)⒔鸩U刻成人形,裝飾在屏風(fēng)上,或戴在頭上。
“勝”,指首飾或裝飾物。
唐溫庭筠著名的《菩薩蠻》就有“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之句。
在人日這一天,也有登高懷遠(yuǎn),作詩詠懷的習(xí)俗。
前引《荊楚歲時記》說到“以七種菜為羮”。
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云:“春盤食菜思三九,人日書幡誦百千。”
又《太平廣記》引《雜五行書》:“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顆,女吞二七顆,竟年無病。”意思是說,正月初七這天,男性吃7顆赤豆,女性吃14顆,可以使一整年都健健康康。
和初一一樣,這一天也講究飲用加了屠蘇或柏葉的美酒,以驅(qū)邪避毒,延年益壽。
中國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初七日,人們制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南方一些地區(qū),民間有在人日節(jié)“撈魚生”的習(xí)俗。
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fā)啊!發(fā)啊!”
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大部分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面條的習(xí)俗,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亦說,人日節(jié)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
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zhǔn)備春耕生產(chǎn)了。
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zhǔn)備春耕生產(chǎn)。
在山東部分地區(qū),有送火把的習(xí)俗,用作物秸稈綁扎的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一直送到村外。
意為驅(qū)除火災(zāi),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無事,不著火災(zāi)。
在北方還流行一種活動:讓小孩頭頂八卦,測試能堅持多久,以訓(xùn)練其耐心,期盼吉祥。
八卦,也是一種祈求人丁興旺的吉祥物。
有的地方,人日時,男女老少都要用鎊稱稱量體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關(guān)心一下人的身體情況。
舊時“人七日”還有許多祀神活動。如臨沂,在這一天里,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
這只是表明人們當(dāng)時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生活平安的形式。
忌訓(xùn)孩子
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為尊。
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天教訓(xùn)孩子。
忌吵架、罵人
正月初七,忌吵架、罵人,吵架會敗興一年,罵人會帶來兇禍。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24小時內(nèi)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