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七夕節
小編第一時間想到的
就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鵲橋會、看著星星互訴衷腸……
但是你知道嗎?
七夕節起源比牛郎織女神話的歷史更久遠
那么,
七夕起源是什么?
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今天就跟著小編
一起來了解一下
七夕
這個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吧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于此,古人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為時間上的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捌摺庇质撬惚P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捌摺庇峙c“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節不止有
牛郎織女愛情的傳說
還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
縱觀我國古代的七夕風俗,節日氣氛濃厚,習俗風尚十分興盛。下面小編講幾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習俗,來看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1.乞巧節
在古代姑娘們為了能夠有像織女一樣的心靈手巧,會在這一天進行拜仙乞巧、斗巧等主要節俗活動,所以七夕這個節日又稱乞巧節。七夕斗巧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斗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2.拜魁星
每逢七夕節,在女子們紛紛乞巧的時候,男子們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侵魑?,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3.宋代兒童節
七夕節也是宋代兒童的節日,婦女乞巧求福,兒童乞文得樂。
宋代民間崇尚果實、茜雞和磨喝樂。茜雞就是以茜草熬雞。“磨喝樂”又名磨合羅,其名來源于音譯梵語。磨喝樂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靈,6歲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制成一種嬰兒、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蠟像和進貢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織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義。因此民間就有許多小孩兒手執荷葉,裝扮成磨喝樂的樣子嬉戲玩耍,南宋趙師俠《鵲橋仙》詞曰:“摩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看到這里
關于七夕的起源和習俗
相信小伙伴們都已有所了解
七夕節
最普遍的就是
女子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各地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
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們下期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