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劉遠華 張義明)近年來,大寅鎮通過“2022年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補助資金項目”引領,因村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吃草了,吃草了,吃了就好長膘哦。”正在給肉牛喂青飼料的,是大寅鎮石騾村肉牛養殖業主胡成林的兒子胡欽權。今年初,胡欽權放棄在成都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里幫助父親實施好“2022年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補助資金項目”,養好50頭肉牛,走生態養殖之路。
胡欽權說:“我們牛場打造的是生態喂養之路,像我們的牛、牛肉在市場上可以賣一個好的價格。”
有養殖經驗的胡成林享受到“2022年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補助資金項目”資金50萬元,今年初購回肉牛50頭,重新添置喂養肉牛設施后,還承包撂荒地,利用牛糞作原料,種植大豆、玉米和優質牧草甜像草,降低養殖成本。
胡成林告訴記者:“牛糞通過發酵,拉入地頭,種植大豆玉米牧草,每頭牛要節約成本500元,如果養殖場上了幾十頭牛的話,要節約成本二三萬元。”
有了項目資金,如何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鎮上想出了新辦法。
大寅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曹吉林表示:“我們走‘黨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路子,通過業主的示范帶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既讓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了收入,也給不能外出的務工的農民找到了一條增收的路子,實現掙錢與顧家‘兩不誤’的目標。”
據了解,“2022年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補助資金”項目在石騾村實施后,常年在肉牛養殖場務工的群眾有3人,每人月均收入近2000元。本村及周邊村的群眾有30多人,常年提供牧草,每人的月收入1000元以上。根據目前市場行情,等到年底,每頭肉牛的純利潤在6000元左右,業主按比例繳納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特色產業。同時,“黨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示范效益在大寅鎮每個村也顯現出來:天坪村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有機蠶桑產業,柏楊村則走林下經濟生態循環之路,養雞養鵝600多只,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我們天坪村今年春季通過黨員帶動示范,天坪村養殖戶34戶,春季發種量養蠶量在150張左右,春季收入四五十萬元,帶動了脫貧戶的勞動力50余人進園務工,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我們利用產業園,搞林下養殖,養鵝養雞;同時利用撂荒地及糧食監測點的土地,來發展小麥玉米水稻,再收回來養鵝養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