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漆宗英 楊丹)村子強不強,就看領頭羊。自2021年當選永光鎮青山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李發明牢記根本宗旨,一直把“為群眾干實事謀實利”作為工作目標,帶領全村群眾夯基礎、抓產業、促增收,成效顯著,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贊譽。
青山村距縣城40余公里,屬深丘高山村,一到下雨天,出行很是不便。李發明從擔任村支書記那天起,便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他帶領村“兩委”班子,組織村民苦干實干,實施村組路硬化9.6公里,修建便民路12公里,全村基本實現公路“戶戶通”,群眾幸福感明顯增強。
永光鎮青山村村民張定超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村全部都是泥巴路,現在都砍上了硬化路,公路四面八達,對我們老百姓來說確實便利了很多,我要把這個公路掃得干干凈凈。”
“接下來,我們將修通龍頭至青山的通村水泥路,屆時青山村到永光鎮的交通距離將從16公里縮短至8公里,非常便捷。”永光鎮青山村副主任李天全說。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上任伊始,李發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強班子、帶隊伍。為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他為每名黨員劃定責任區,實施量化管理制度。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班子的凝聚力增強了,群眾的心氣順了,干事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面對無業主、無產業、無集體經濟以及過半土地閑置等困境,李發明帶領村干部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召開村民大會征求發展意見。從2020年開始,青山村實施撂荒土地整治,隨之集中流轉土地,引進業主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在此過程中,他們打破傳統種植模式,小田改大田,搞規模化種植,走農業機械化的道路。
“我們土地流轉出去租金是每年每畝150塊錢,集體經濟每年每畝40塊錢,村民也可就近入園務工,增加一部分收入。”李發明說。
截止2022年,該村實施開荒復墾種糧500余畝,改造高標準農田近300畝。引進業主3名,流轉土地700余畝規模種植油菜、小麥,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萬余元。同時,該村鼓勵黨員干部“先行先試”,帶領群眾栽植中藥材,回引農民工租賃村廢舊學校養殖肉牛,改造36口堰塘供業主養魚,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1萬元。從無到有,如今青山村真正實現了產業興、村民富的美好愿望。
永光鎮青山村村民劉本學說:“這幾年我們村的產業發展的確是好了,環境衛生也好了,比起過去是天壤之別。”
眼下,在青山村的小麥產業園,只見綠油油的小麥長勢十分喜人,將春天的大地裝扮得綠意盎然。村民們正搶抓農時進行田間管理,李發明以身作則,和大家一樣在田間勞動。看到今年茁壯成長的小麥,他露出了滿意地微笑。
李發明告訴記者:“我們這片麥子是去年10月份就播種了,看這個長勢啊,今年又是一個好豐收年。”
2022年,李發明在我縣首屆“擔當作為好支書”擂臺比武中獲得三等獎,同時被評為南充市“擔當作為好支書”。他所在的村先后榮獲“南充市文明村鎮”“儀隴縣優秀基層黨組織”“儀隴縣文化振興樣板村”等稱號。面對眾多榮譽,李發明卻十分冷靜。
李發明表示:“我們青山村目前雖然有一些變化,但是離鄉村振興的目標相差甚遠,我們還要持續努力。要當好一個好支書,需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腳踏實地,不貪大求洋,著眼現實,不斷創新、突出振興,把我們青山建設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