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按照規劃,“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新建、改擴建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逐步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體系。可以預見,隨著更多體育公園的興建,它們將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體育公園是以體育健身為主要元素、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兼具多種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體育公園的特色要義是“體育”。堅持以“體育”為核心進行公園建設,才能區別于一般性公園的功能,讓更多人在舒適、優美的自然環境中進行鍛煉。如果忽視“體育”二字,體育公園建設就可能走樣,變成僅具有簡單功能的娛樂場、觀賞園、城市綠地。這既背離了政策初衷,又會造成重復建設,導致土地、財政等資源的浪費。因此,體育公園建設必須緊扣體育特色和便民利民兩大重點。
突出體育特色,要配備充足且實用的體育場地和設施。體育器材設施或運動功能設置上,應具備常規球類運動、跑步健走運動、器械鍛煉或游樂活動等體育鍛煉基本功能。同時,還要兼顧室內運動與室外運動。要因地制宜地彰顯體育特色。比如,在湖泊豐富的地區建設體育公園,可以考慮以水上項目為主題,開展游泳、劃船等體育運動;沿海地區建設體育公園,可以選取條件良好、環境優美的海灘來布局沖浪、沙灘排球等與海洋相關聯的體育活動。要實現體育運動和綠地景觀的有機融合。在突出“體育”的同時,要建造出美麗生態綠色環保的自然景觀,讓市民在開展體育鍛煉的同時能呼吸新鮮空氣,欣賞優美景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體育公園建設要堅持便民利民。這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也是體育公園建設的本質要求。只有堅持便民利民,才能彰顯體育公園建設的價值追求,進而吸引更多的市民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否則,就會影響體育公園的有效使用,降低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甚至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便民利民的體育公園建設,首先考驗的是地方政府的規劃建設能力。因此,要根據各地空間發展規劃,統籌考慮人口密度、交通狀況、城市功能、產業布局以及體育公園功能定位等情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選址規劃。不能把體育公園建設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外。否則,公園設施再完備、多元,也不能為市民所享用。當然,也不能只考慮交通便利或人口集中等單一因素,而忽略諸如自然生態等因素。應在做好選址規劃的基礎上,考慮功能區布局和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科學設計營造各類設施。合理劃分不同運動空間和面積,保持運動空間的相對獨立性。比如,能夠同時開展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避免出現“廣場舞與籃球場地激烈爭搶”的現象。必要的衛生醫療、公共飲水、餐飲等配套設施,也是便民利民的應有之義。因此,要運用精細化的思維理念和方式方法,統籌布局公共廁所、緊急醫療救助、水源供應等要素。
體育強則國家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體育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性事業。近年來,促進體育事業發展的政策舉措不斷出臺,群眾參與體育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當下,體育公園建設要牢牢抓住“體育特色”和“便民利民”兩大重點,努力建設成人們樂于參與、健康生活、安全美麗的公共家園,為健康中國筑就牢固基石、增添新鮮活力。
(作者系江蘇省社科院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