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唐明平 李斌)當下,正值夏收的黃金時節,連日來,儀隴縣鄉村田地里,收割機在胡豆田里來回穿梭,進行收割、脫粒、清選、秸稈粉碎還田等作業。
5月15日,筆者來到儀隴縣賽金鎮高家壩村,只見一臺“龐然大物”駛入田野。“這是聯合收割機,用于胡豆收割和粉碎秸稈的。”儀隴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副站長王華說:“發展胡豆收割機械化,把秸稈還與農田,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促進微生物生長、繁殖,能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每一畝可減少復合化肥用量15公斤以上,農民都很樂意接受。”就在交談間,收割機就完成了5畝多胡豆的收割、脫粒、清選、秸稈粉碎還田等作業。
據儀隴縣帥爽農機高新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帥介紹,當地過去胡豆機械化生產水平較為低下,無法滿足適度規模高效綠色生產需求,特別是收獲階段,大都依靠人工割曬(或摘莢)、脫粒和清選完成,作業強度大、生產成本高。近年來,縣農業農村局開展蠶豆機械化收割與秸稈肥料化綜合利用項目,一臺多功能全喂入式胡豆收割機每小時就能收6畝,相當于48至50個勞力的工作量,每畝機收成本僅在40元左右,不但收凈率可達到98%以上,而且比過去人工收割快50至60倍,大大節省了勞動時間和勞動力成本。
據了解,近年來儀隴縣在全縣各鄉鎮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胡豆種植,面積達8萬余畝,由于科學管理,今年獲得大豐收。據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測產表明,畝產達到160公斤以上,畝收入近1000元,全縣胡豆總產值達到8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