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新聞網訊(陳思濤)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工作既是防止冒領養老金的有效措施,也是跟蹤掌握退休人員基本情況、延伸服務方式的迫切需要。每年4-5月,是全縣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資格集中認證時間。全縣近6000名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他們一半在縣外,且居住分散,機保局堅持延伸窗口、人人見面、流動服務的認證原則,截止四月底,該局集中認證人數超過85%,其中在重慶、成都、南充、金城、馬鞍等延伸點駐點認證數約4000人,為病癱、年高、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服務100余人次。
上門服務,這種方法較之于電話、視頻等認證方式更繁雜、辛苦,但機保局全體工作人員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把機保工作做得更深、更細,特別是在對待離退休干部上,尊重、尊敬和關愛每一位離退休人員,時刻“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供老人之所需”;采取面對面、手牽手、心貼心、膝促膝“零距離”式服務,從根本上解決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也是最有效、最人性、最貼心的。
駐蓉老聯會名譽會長、原縣人大張明權主任逢人便講:“一些媒體說‘老漂族’有三難:孤獨寂寞難耐,醫療費用難報,回家認證難跑。僅驗證工作,機保局不光為我們免除了往返奔波之苦,還至少為每位老人節省各項費用支出400余元”。在重慶驗證期間,有20余名行動不便或生病住院的老人無法到現場驗證,該局領導帶上工作人員,背上認證設備穿行于重慶的大街小巷,逐一上門服務,重慶聯誼會的李會長見機保局工作人員工作踏實,也主動申請加入驗證隊伍,幫他們帶路,提包。在成都,省人民醫院的病床上,86歲高齡的離休干部鄭重老人不顧重病纏身,緊緊握住機保局工作人員的手,拉家常,談時政,足足一個小時,用他本人的話說“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病痛的身體顯得輕松了很多”。在南充,九龍小學退休教師吳讓璧老人還沉浸在剛失去了老伴的痛苦中,見我們擰著慰問品上門去為她驗證,激動得連話都說不出;家住建材市場的祝老伯見工作人員上樓來氣喘吁吁,汗流滿面,進門后又忙著開展工作,連一口水都沒顧上喝,很是感動,臨別時要塞上200元感謝費,被工作人員婉言謝絕了。在縣內,林場退休職工高尚東家住二道鎮魏家山上,退休干部袁純太,生活在偏遠的芭蕉鄉迎春村(村鄉步行距離2個多小時),因為他們生病臥床,機保局工作人員也不辭辛勞,步行上門看望和服務。
深入基層要真,服務群眾要實,機保局工作人員用敬業態度和務實行動再度詮釋了黨的宗旨。他們的努力得到的不僅是服務對象的肯定和認可,更是體現了以人為本、便民為民的理念。
儀隴縣機保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