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春在給雞群喂食
儀隴新聞網訊(記者 鄧莉萍)9月15日,記者走進儀隴縣永樂鎮陳家溝村,沿著蜿蜒的水泥村道前往返鄉創業者王大春創辦的宏興生態養殖家庭農場,村道路兩側樹木蔥蘢,綠草茵茵,空氣格外清新。還未到農場,遠遠地,就聽到養殖場內一陣陣“咯咯咯”的鳴叫聲。
一下車,就看到王大春正與妻子一起在院內忙著將幾只雞和一籃子雞蛋裝進設計精巧的包裝盒中,準備發給南充的客戶。隨后,跟著王大春來到屋后的山坡上,一群群雞三兩成群的在核桃林下悠閑追逐、覓食、嬉戲,有的雞還飛上樹枝引吭高歌,為寂靜的山村平添了許多生機,不時還能在草叢中見到幾枚剛下不久還未來得及撿走的雞蛋。
返鄉創業搞生態養殖
初見38歲的王大春,皮膚黝黑,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顯得斯文靦腆,但一說到他的生態養殖之路,王大春侃侃而談。
王大春說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高中未畢業的他和許多同齡的農村孩子一樣,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選擇了外出務工掙錢,去過廣州,也闖過北京,主要是做裝修工作。2003年,王大春與妻子劉蓉結婚,隨著兩個孩子的出生讓他決定要回到家鄉創業。“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幾乎都在大城市打工,一年到頭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沒幾天,我和妻子不想一輩子在外打工,讓自己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王大春告訴記者。
土雞飛上樹枝引吭高歌
在家鄉做什么呢?王大春在城市生活的經歷,讓他發現如今綠色、環保、生態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里面蘊含著巨大的商機。而自己的家鄉陳家溝村環境優美,林地條件好,空氣、土壤無污染,飲用水質佳,是發展生態養殖的理想之地。
回家鄉養雞,王大春的家人一開始很不能理解。父母做了一輩子農民,深知務農的艱辛,一個農村小伙好不容易在城市有了些門路,而回到農村養雞又能掙多少錢?
但父母的反對并沒有打消王大春創業的念頭,相反,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創業前期準備工作中。2008年,王大春帶著妻子回到了陳家溝村,東拼西湊投資20萬元,在老家流轉了20多畝土地,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發展生態養雞。他白天和妻子搭雞舍、圈圍欄,晚上則在網上查閱學習生態養雞等相關信息技術,隨后又去考察生態養殖場學習生態養雞技術,通過考察學習堅定了他發展生態養雞的信心。
克服重重困難成規模
雖然陳家溝村環境優美,但交通非常落后,只有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要發展產業非常艱難。買材料搭建雞舍、買糧食,都得靠自己肩挑背磨。“要致富,先修路”,要發展產業,就要先修路。王大春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動員村里的村民修路,到各家各戶拜訪,協同村干部做起了群眾工作。最終,村民們統一意見:同意修路。
王大春割的野草喂雞
修路的問題解決了,王大春立即到廣漢市購買了第一批雞苗,一共500只。在王大春眼里每一只都是致富的希望,然而,一開始他就遇到了不小的挫折。當雞長到兩斤多的時候,眼看就可以出欄銷售了,但因為經驗不足,把防疫球蟲病的藥量搞錯了,導致大批的雞突然死亡,面對漫山遍野的死雞,王大春好像跌進了人間地獄。
還沒開始養殖就遭遇虧損,資金短缺的王大春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賺發展的本錢,讓妻子在家里帶著兩個孩子發展養雞。兩年后,一條嶄新的水泥公路穿村而過,而在外務工的王大春資金也得到了緩解。他決定再次回到老家引進雞苗,憑著一股干勁全身心地投入到養殖中。王大春把所有基礎工程建下來,一算賬,已陸續投入50余萬元,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但開弓就沒有回頭箭。“只要用心去做,努力去做,哪怕是失敗了也問心無愧。”他時刻這樣告誡自己。
王大春的妻子在喂雞
2013年,王大春創辦宏興生態養殖家庭農場。他認識到必須打破傳統養殖觀念,依靠科學,創新方法,才能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初期,王大春常常外出學習養殖經驗,購買了很多關于養殖管理、防疫防病的技術書籍學習,專注于實驗“以草代糧”的生態養殖技術。
“他一個人經常待在林子觀察雞的生活習性,其他時間就在電腦前學習生態養雞的技術,為了不讓他分心、我要做雞場里的活兒,還要照顧兩個孩子。”妻子劉蓉說道。
目前,他的雞苗成活率基本達到95%以上,存欄2000余只土雞,還建了雛雞孵化室實現自繁自養,孵化了新品種蘆花雞2000余只,年產值30余萬元。
經濟生態雙收益
終于,“以草代糧”的生態養殖技術在王大春的無數次實驗下取得成功。“利用益生菌發酵的原理,將野草切碎通過青貯發酵,使其軟化和糖化,配合少量農家糧飼喂土雞。”王大春自信的說道,讓野草變“不吃”為“要吃”,變“難吃”為“好吃”, 真正達到了“以草代糧、變廢為寶”的效果。
同時,為了讓土雞們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他還種草種樹,栽植了1000余株核桃樹,引進了各種牧草。讓記者奇怪的是,無論是樹林里,還是雞舍里都沒有濃濃的臭味,原來王大春夫妻倆每隔半個月都把雞的糞便收集起來生物發酵養殖蚯蚓,再把蚯蚓和蚯蚓糞加工成飼料用來喂豬、喂魚,形成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養殖模式。“我們有效回收利用了雞的糞便,非常環保,不會給周圍的環境造成污染。”
林中養雞
現在,王大春的生態養殖事業逐漸步入正軌,一開始不理解的父母也常常過來幫忙。“因為環境好,雞在林地里,吃的是野草,喝的是井水,養出的雞體格健壯,肉質細嫩,雞蛋口感鮮香,膽固醇低,活性鈣高,現在很多客人都是慕名前來購買。”說到銷售,王大春笑得合不攏嘴。
夫妻倆還在永樂鎮、復興鎮、新政鎮的市場都設定固定攤位銷售,并向一些餐館推銷。由于雞肉、雞蛋味道純正,經過幾年的經營,王大春的宏興家庭農場生產的草雞、草雞蛋逐漸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不僅如此,為了使自己的雞和雞蛋銷路更廣,王大春還注冊了“永樂宏興”商標,制作了精美的包裝盒,在網上開起了網店,主要由妻子打理。現在,草雞、草雞蛋搭乘“電商快車”,飛出陳家溝,銷往廣東、新疆等地,端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與鄉鄰共鋪“致富路”
2014年,當家庭農場步入正軌后,為了幫助更多的鄉親脫貧,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王大春還牽頭成立了“基地+農戶”組建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積極推廣生態種養模式。
由合作社按照“統一孵化、集中育雛、分戶飼養、合同訂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經營模式進行經營,重點指導永樂鎮鹿子埡、石騾溝、石橋壩三個重點貧困村的產業發展,真正使貧困戶從產業中得到持續增收。目前,合作社帶動農戶116戶,養殖草蛋雞6200只,2016年,僅草蛋雞養殖一項,戶均增收5000余元。
王大春夫妻將雞裝進包裝盒銷售
為了正確引導這些沒有成熟技術的農戶,王大春毫無保留地向他們傳授相關知識,避免少走彎路,盡快進入正常養殖生產。這種發展模式讓不少農民受益匪淺,石橋壩村的吳維明家養了200只雞,他笑著說:“這種模式太好了,我們基本不要什么成本,能學到養殖技術,而且銷售上沒有后顧之憂,增加我們的收入。”
農場還解決了當地一部分村民的就業,快60歲的楊遠明就是其中之一。自從王大春在村里開起了養殖場,他在農閑時常去養殖場打工。“平常農活不耽誤,不出門一個月就可以賺七八百到一千多元。”楊遠明說。
2015年12月,王大春的宏興生態養殖家庭農場榮獲四川省首批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017年1月,“以草代糧”生態養殖技術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四川省農業廳首屆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銀獎。
如今,王大春的家庭農場里除了在山坡上放養草雞,種上了核桃,他還屋前建起了魚塘,投放鯽魚、草魚等魚苗,下一步他的計劃就是開辦農家樂。“我要依靠順山、順水、順勢的自然資源,打造集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為一體的綠色生態觀光養殖農場,帶領更多的鄉鄰增收,給更多人送去健康、綠色的農產品。”站在山頭上,王大春信心十足的說著自己的生態養殖藍圖。(編輯/范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