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立夏冬至
周而復始,年年有余
時光無聲,冬至已悄然而至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節氣之一,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過后,我國各地氣候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冬至日麋鹿角脫落,鹿茸長出來年五六月再變堅硬。
由于冬至后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逐日增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圓”意味著“團圓”,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在我國北方,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冬至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之一,人們會在這天早上早早準備好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之情,祈求來年的好運和豐收。
在冬至節里,民間有贈送孩童鞋帽的習慣。贈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健康地成長。在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而現在大多數都是從市場上購買,形式也是緊跟時代潮流。
冬至一到,就進入數九寒天。從冬至開始,每九天分為一個“九”共分9個“九”,數到81天時,便是“九盡桃花開”。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
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大家對生活的美好祈愿。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冬至同時意味著新生
恰如杜甫所言: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愿冬日所盼
終如約而至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犯版權,請聯系我們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