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張義明 漆宗英)近年來,我縣著力進行柑橘產業園區提檔升級,選擇新品種,進行種植技術革新,大批優質柑橘生產出來,夯實了鄉村振興產業基礎,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初冬的暖陽下,雙勝鎮億勝農業合作社里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將已經成熟的愛媛38號果凍橙從樹上采摘下來,運到地邊進行統一選揀,然后打包銷往全國各地,勤勞忙碌的身影在林間穿梭,繪就了一幅鄉村產業振興的新畫卷。在園區的嫁接改造區域里,一棵棵新品種柑橘正在茁壯成長,基地技術負責人周建國正在給幼樹修枝,并認真觀察記錄其長勢。
“去年嫁接的,明年計劃掛果,一棵樹預計可掛果十斤左右,園區共有一萬六千棵樹,預計產量將有十到二十萬斤。”
通過技術實驗、推廣品種改良,抓好柑橘品種結構調整,實施柑橘水肥一體化技術,品種選擇、果樹管理、土壤檢測,以及科學施肥等都對柑橘品質和產量有重要影響。有了科技的加持,業主平均每年都能實現增收。業主唐志光從事建筑行業,三年前與人合伙承包柑橘園,閑暇時間他認真打理柑橘園,硬是把“副業”變成增收致富的“主業”。
“經過新品種改良后,我們的果園今年產柑橘40萬斤左右,可年收入100萬元。”
雙勝鎮經過充分考證,不斷深挖柑橘產業資源稟賦,把柑橘產業振興納入重點民生實事來推動、落實。通過組織柑橘栽培新技術培訓,搭建農戶與柑橘專家、農業公司的溝通交流平臺,引導業主自主選擇新品種,完成衰弱或失管柑橘樹品種更新迭代,有效改造低產低效果園,讓其短期成為高產高效園,又能促使新建果園頭年栽、次年結、三年獲高產,有效解決柑橘種植痛點,實現豐產高產。
“我們計劃通過2年時間,引導業主將全鎮原有的低效柑橘園,全部高換為柑橘新品種,增質增效,同時,讓務工群眾在家都能實現增收。”
近年來,我縣按照產業基地化、基地園區化、園區標準化、加工聚集化發展思路,開展柑橘品種選育、推動智慧農業,擴大綠色防控、循環農業、耕地質量控制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以產業、基地、項目和主體為支撐,促進農業產業區域化布局、集群化發展、專業化生產、品牌化經營,推動柑橘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