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張義明)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立山中學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打破課堂邊界,擴大教學場域,讓學生在廣闊社會課堂里固本鑄魂。
在立山鎮川陜省長勝縣蘇維埃紅軍紀念地,同學們正在聆聽老書記講紅四方面軍在立山戰斗并建立長勝縣蘇維埃政權的故事。從故事中,同學們體味到當年紅軍在立山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在心中播灑革命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
“作為立山人,在紅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學習,我感到無比自豪,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要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
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優秀的革命傳統為儀隴留下豐厚的紅色資源,也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引導青少年學子繼承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堅定理想信念,加深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的認識和認同,進而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志氣、骨氣、底氣。
“我們通過不同的形式豐富思政課的內涵,廣泛傳播兩德文化,努力引導青少年成長為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在學校的習思想課堂上,老師不是簡單的說理,而是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故事來引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把思政課變得豐富多彩,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習總書記的故事,讓我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為學須先立志,樹人首在立德。思政教育之所以必須貫穿于從兒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整個過程,是因為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思政課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打造接地氣、有溫度、入人心的思政課,將學生心中的思想旗幟樹起來,學生才能真正成長成才。
“我們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保黨的事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