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冬天的開始。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立冬,十月節,立字解見前。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味著冬季開始,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立冬北風吹,一夜冷一夜。”立冬時節,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天地漸顯蕭索,清晨與夜晚的寒意愈加濃厚。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積蓄的熱量尚未散盡,因此初冬時節通常不會太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
在一些地區,立冬也是重要的祭祖日。人們會在立冬當天進行祭祀活動,向祖先祈求庇佑平安度過冬天。立冬不僅意味著寒冷的開始,也寓意著舊一年的終結,新年輪的開啟,立冬是人們表達敬意和感恩的時刻。
立冬一到,北方家家戶戶便開始腌制白菜,這不僅是為冬天儲備食物,更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入冬后,氣溫低、濕度小,正是腌菜的最佳時機。人們將大白菜一層層鋪入大缸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白菜會變得酸爽可口,成為冬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質清澈、氣溫低,有助于抑制雜菌的生長繁育,同時低溫的長時間發酵也能賦予酒更豐富的風味。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次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
這些習俗不僅是美食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們承載著先輩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不妨停下腳步,重拾這些傳統習俗,感受那份濃濃的溫情。
初冬季節,正如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所說,是陽氣封藏修養的季節。此時宜補不宜清,以藏陽氣。立冬以后,氣溫逐漸趨于零度以下,宜多吃溫熱補益的食物,如羊肉、烏雞、北芪等。因秋季剛過,冬季初來,仍有燥意,飲食上可搭配養陰生津之物,如蘋果、雪梨等。
在立冬時節,許多地方有“立冬吃羊肉”的傳統習俗。羊肉性溫熱,有助于補充身體熱量,抵御寒冷。在寒冷的季節里喝上一碗暖暖的羊肉湯,不僅能溫暖身體,驅除寒意,還象征著健康平安。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水餃形狀像是一個半月形,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其原名叫餃餌,相傳為東漢醫圣張仲景首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味著秋冬的交接。
立冬標志著冬季的正式來臨
也提醒人們外出注意添衣保暖
季節交替輪轉之時
要注意調整心情
避免心生郁結
愿你在冬日的寒冷中收獲寧靜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