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朱薇)孟向超,一位身材瘦削、高挑且文質彬彬的副主任醫師,來自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自今年7月23日起,他被派駐到日興鎮星火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憑借自己的工作熱情和專業特長,迅速融入山鄉的土壤,適應了角色的轉變。當地居民都親切地稱他為“孟書記”。
△農村處處是風景
孟向超今年44歲,共產黨員。初次認識他是在今年9月中旬,日興鎮召開的駐村幫扶工作例會上,他登臺為大家分享駐村工作心得。從陜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的17年里,他一直在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及附屬醫院從事中醫臨床診療、醫務管理、中醫藥科研等工作。
今年6月,當得知單位計劃向儀隴縣派遣駐村工作隊員的消息時,作為支部副書記的他主動報名申請。他出生在陜西農村,并在那里長大,熟悉農村的生活,深知農民的辛勞與不易,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所學為農村的發展做出貢獻。
剛到村里,村民們對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直覺是“斯斯文文”“一看就不懂農村工作……”為了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孟向超主動打破“醫不叩門”的職業固守,從村民的健康需求出發,主動入戶走訪、為村民提供健康咨詢、宣傳中醫科普、傳授健康知識小妙招。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村民們都知道,村里來了個會看病的駐村書記。
△農民個個是親人
來到星火村,他每月僅回家一次與家人團聚。儀隴通了高鐵,他有時選擇乘坐高鐵返回成都,有時則與其他駐村同事拼車回家。盡管距離遙遠,卻未能阻擋他對家人的思念與關愛。每晚,他都會準時與家人進行視頻通話。他的妻子也在醫院上班,而且經常值夜班,兒子今年14歲正在讀初三,女兒5歲讀幼兒園大班,那小小的屏幕成為了他與家人情感交流的橋梁。望著孩子們可愛的臉龐,聽著他們稚嫩的聲音,一天的疲憊似乎都隨之消散。
在工作之余,孟向超除了與家人進行視頻通話外,最常做的事情便是閱讀醫藥類和農科類書籍。通過閱讀,不僅充實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還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和理念,為更有效地開展駐村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孟向超說,他從小在農村生活長大,對農村、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剛到村上時,除了完成日常的駐村幫扶工作外,他首先與村干部打成一片,與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戶、開壩壩會、拉家常、宣傳惠農政策,拉近了與村民之間的“心距離”。他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制作“駐村工作連心卡”,將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的姓名、專業、手機號貼在每一戶村民的門牌號下面,保證村民需要反映問題、尋求幫助或咨詢政策時,能隨時隨地聯系上。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剛到星火村的第一天,孟向超便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調研了大棚蔬菜、羊肚菌、蓮藕、魚塘等村集體經濟。此后的一段時間,孟向超和駐村工作隊員冒著酷暑,多次深入調研村集體經濟和農業合作社,確定了“中醫藥健康服務+中藥材種植產業”的核心幫扶計劃。8月23日,省中醫藥科學院黨委書記徐旭到星火村調研駐村幫扶工作,對駐村工作隊積極思考、主動作為的實干精神給予充分肯定。9月11日,省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田興軍到儀隴調研,孟向超代表駐村工作隊匯報星火村產業發展計劃,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9月底,積極協助村委申報浙川東西部協作項目。10月13日,孟向超單位同事及中藥材種植廠商到村里考察。圍繞工作目標、村情實際、單位優勢,多方協調項目資金,推動中藥材種植項目落地。
△孟向超引進藥材種植商進村考察
星火村全村共有2600余人,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村里以留守老人居多,普遍有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腰頸椎病、中風等慢性病。他發現村民都舍不得花錢,有個小病小痛總是扛著,覺得挺挺就過去了。
△孟向超為村民陳永瓊把脈
10月14日,星火村5社村民陳永瓊,女,71歲,到村衛生室找到了孟向超和村醫彭剛。“孟醫生,我腦殼痛的情況持續20多年了,最近這兩天又嚴重了,流清口水、兩腿抽筋、咽干、目眩、小便多...”孟向超認真仔細地詢問病情,為患者看舌把脈,同時還現場指導著村醫彭剛如何分析病情并精準得出病因、用藥種類與劑量、天數。在近半個小時的診療后,村醫在孟向超的指導下,為患者開了處方,并抓了中藥。
孟向超居住在距離鎮政府不到百米遠的村民王洋家中,正值夏天,經常有納涼群眾晚上來敲門求醫。鄰居說“門檻都快被踩爛了。”
△村民劉瓊珍稱贊孟向超是好書記
星火村1社村民劉瓊診,女,60歲,患有冠心病,長期手腳刺痛,小便多,每天晚上不到2個小時就要上一次廁所,一晚上要上七八次廁所,嚴重影響睡眠。小便多這個情況持續了十幾年了。9月份,她找到孟向超,經過治療,效果明顯。劉瓊珍激動地說“手腳不刺痛了,現在每天晚上只起床上一次廁所,有時候還一次廁所都不上了”。
不僅如此,孟向超還結合實際病例,為村醫詳細講解中醫診斷方法、中藥方劑的應用以及艾灸、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手把手地教村醫們如何找穴位、如何進行針灸操作,如何看舌、如何診脈,幫助村醫提高診療水平。
據村醫彭剛介紹,從今年7月份來到星火村,截止目前,孟書記已為100多個村民做了健康咨詢醫療服務。
△孟向超向村醫彭剛傳技
孟向超經常在視頻中安慰幾百公里外的妻子:“兩年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的,這段時間你辛苦了,駐村工作結束后,我就回來為你多分擔。”樸實無華的語言背后,凝聚的是對農村工作的熱愛,對家庭的深厚情感。
農村工作是改造自我的熔爐
也是錘煉成長的舞臺
孟向超正用他一個一個腳踏實地的行動
演繹著一大批駐村工作隊員的動人故事
這必將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的
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