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記者 劉遠華 蒲勇)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永樂鎮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回引鄉友把撂荒田開墾出來,探索“水稻+青蛙”生態綠色種養之路,既保證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能保證青蛙肉質鮮美,實現“雙贏”目標。
眼下正是水稻收割的時節,走近永樂鎮真靈山村60畝稻蛙共生基地,微風拂過,稻香撲面而來。稻田里的黑斑蛙跳上跳下、跳進跳出,場景很是壯觀。看著金燦燦的稻穗,聽著此起彼伏的蛙聲,業主心里特別高興。
“你看,我種的水稻稻穗好長,每穗達到400多顆,每畝的產量突破千斤左右;喂養的黑斑蛙又大好漂亮,目前市場價每斤20元,每畝的產量會突破3500斤,每畝的產值7萬多元。”
作為一種立體生態種養模式,業主所喂養的黑斑蛙通過吃蟲,水稻不用再施農藥,實現防蟲害的目標。黑斑蛙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機肥,不僅提升土壤肥力,還保證水稻產量。這幾天,業主在下午的時候,會在蛙池邊放著一個長長的籠子,晚上讓黑斑蛙自己鉆進去,凌晨4點左右,專用運輸車就運往成都、重慶及縣內的餐館。根據黑斑蛙的生長規律,水稻成熟后,只能用人工割下稻穗,裝包運到岸邊,用打谷機脫粒,留下秸稈,為黑斑蛙生長提供遮陰休息的場所。所需要的勞動力,由村上統一調配。
“業主回來承包稻田,我們村的群眾積極支持,他們每年獲得租金每畝500元;業主根據需要,聘請村上的群眾務工,跟著業主學技術,他們每個月還有2500元左右的收入,這就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永樂鎮真靈山村走稻蛙共生種養的路子,一開始,鎮上就成立了科技服務團,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收到明顯成效。根據鄉村振興的要求,永樂鎮又有了新的思考和打算。
“下一步,我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稻蛙種養面積,讓‘稻在田中長,蛙在稻中叫’的景象在全鎮隨處可見,稻蛙既增加了村上集體經濟收入,又鼓起老百姓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