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孟才古戲樓
本報訊(記者 李斌 賈倫成)8月4日,記者來到儀隴縣最北部、距縣城78公里的張公鎮。穿過一條曲折的街市,街道漸漸開闊起來,一座高大的戲樓闖入眼簾,美輪美奐,古色古香,一塊飽經風霜的牌匾氣宇軒昂地鑲嵌在戲樓的門楣上———“優孟才”。
A 風雨古戲樓 登臺優孟才
優孟才戲樓左右各由6根柱子支撐,大梁上雕梁畫棟,獨具匠心,舞臺上圖案有岳飛刺字、包公鍘美等戲劇劇照,惟妙惟肖。
據儀隴縣文管所所長范啟裕介紹,優孟才戲樓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年, 歷經百余年,終因年代久遠,樓體嚴重傾斜。后來,文物部門對戲樓進行保護性修繕,使百年戲樓重新煥發出青春。 優孟才古戲樓以木結構建筑為主,規模宏大,地方建筑手法明顯,具有較高的藝術、歷史、文化價值,是儀隴縣文物保護單位。
戲樓取名優孟才,那誰是“優孟”呢?記者查詢得知,中國戲曲演員真正的始祖并非唐代梨園子弟, 而要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優孟才是公認的中國戲曲演員之始祖, 優孟衣冠則是中國最早的戲曲裝扮。司馬遷《史記》中有關于優孟的記載。優孟乃春秋時楚國人,身高八尺,外形魁梧,儀表堂堂,而且滑稽調弄,機敏多智,常在談笑中施以諷諫。
“戲樓是清代修建的,至于為何要取名‘優孟才’,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了。”范啟裕告訴記者。不過,聽當地老人們講,道光年間, 一個走南闖北的戲班子來到此地,其看家劇目《雙花配》、《御活橋》、《穆桂英招親》、《白馬寺》 等經典名段讓張公人日不思歸,夜不能寐。為了留住這個戲班子,張公士紳商賈帶頭籌資,在街市最繁華的地段建起了一座戲樓,當地一位老貢生自告奮勇,為戲樓書寫牌匾:“優孟才”, 其意為戲班子演員有優孟之才。
B 文化心臟地 場鎮娛樂圈
俯瞰張公場,便會發現,整個場鎮呈現倒丁字布局,優孟才古戲樓剛好就在那一個交會點上,無論人們從哪一個方向上街趕集,都要通過戲樓,才能到達另一條街,在當地人眼里,它是張公鎮的娛樂中心更是文化心臟。
“戲樓仍然是我們張公場的主要文化娛樂場所,逢年過節當地人經常會在優孟才古戲樓上唱歌跳舞, 古戲樓成了老百姓的KTV了。”張公鎮文化站站長涂紅親告訴記者。為了豐富當地群眾的生活,每年元宵節晚上除了舉辦晚會, 白天還會舉辦全鎮農民運動會。“修繕古戲樓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更是對群眾精神文化追求的鼓勵,讓村民們享受到文化交流的快樂。”涂紅親說。
日前,張公鎮還在優孟才戲樓舉辦了以“脫貧攻堅建家園,和諧幸福在張公”為主題的文藝演出活動。 演出內容與形式多元化。當天上午,川劇《祝壽》、《姐妹》、《敬老》演出,反映了當前全縣脫貧攻堅成效,群眾紛紛感恩黨的好政策,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下午和晚上,由社區居民、張公小學老師、 回鄉大學生自排自演的歌、舞、小品和相聲類節目,節目接地氣、有特色,深受群眾歡迎。
C、三處古遺跡 紀念漢桓侯
三國時,漢桓侯張飛鎮守閬中,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遺跡,儀隴縣張公鎮就是因為紀念張飛而得名。
“在張公場鎮東北角, 有一個山埡叫‘亮埡子’,‘亮埡子’旁有一座‘張公橋’,我們鎮又叫‘張公鎮’,這些都與三國時期的張飛有關。”今年76歲的彭鼎熙是土生土長的張公人, 他告訴記者, 相傳張飛鎮守閬中, 一次從巴中連夜趕回閬中時經過張公鎮,在行經一座山梁埡口時,張飛突然發現天邊已現魚肚白, 說了一句“天亮了”,現在這個埡口就叫“亮埡子”。
在亮埡子旁邊,有一大塊長方形的石頭露出地面,石頭兩端各有一個小山丘,遠遠看去,山丘像橋墩石頭好似石板橋,相傳張飛在經過亮埡子時,也從這“橋”上經過,這座“橋”后人叫它“張公橋”。
張公鎮黨委負責人介紹,目前,張公鎮為了打造儀隴縣歷史文化古鎮, 力爭挖掘本鎮著名古文化景點, 該鎮把古鎮古民居保護好的同時, 在不破壞其原貌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制定好整體規劃,再進行逐步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