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融媒(通訊員 高敬)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聚焦核心素養,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目標。我縣基于核心素養的質量提升項目已于去年暑假到秋季學期間正式開始試點,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月8日,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李怡明教授帶領專家團隊一行,來到縣實驗學校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縣教科體局深改辦,實驗學校課改班教師、小學英語組和初中文綜組教師參加活動。
專家組一行重點調研了項目宣傳、制度機制建立和運行情況,備課、上課情況,試點班級小組合作學習等情況。
調研中,實驗學校小學英語組姜曉老師、余俊蘭老師分別展示了三年級下冊Unit 1《Welcome back to school!》、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這兩堂課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組織學生運用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的方式層級展開,點撥提升,并在學習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兩節匯報課后,正值大課間時段,專家組參觀了小學部的特色大課間活動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大課間結束后,專家組進行了走班式聽課。經過實地觀察,他們發現學校各年級的教師們對“學本課堂”的理解開始逐步深化,對教學流程、教學要點的把握逐漸熟練、準確,都積極投身于課改中,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學生的禁錮,真正在努力嘗試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隨后召開的總結評議會上,李怡明教授建議,課堂教學要設計一個大環節,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小任務、快循環”適合應試教育,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但“大任務、深度學”更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更有利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他提出,老師一定要做好三個區分。一是區分學生,學生分為好中弱三個層次,老師教會小老師,中等學生在小老師的幫助下能順利掌握知識,弱一點的學生在全組成員的幫助下掌握所學知識;二是區分知識,老師要明白哪些知識點需要多花時間,哪些知識點到即止,一定要合理分布時間;三是區分活動,小組內是合作式的學習模式,小組間是競爭性的模式。他特別強調,初中歷史資源建設做得很不錯,值得推廣。
與會人員紛紛表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會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成果導向,以求真求實、穩扎穩打的工作作風,行穩致遠,真正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真正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