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賽金鎮金銀花現代農業示范園里采摘金銀花
近年來,儀隴在產業園建設和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推動下,堅持引進優質中藥材發展理念,形成中藥材產業“一盤棋”,構建鄉村發展新格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引進大企業建成大產業
5月10日,在儀隴縣浙川東西部協作賽金鎮金銀花現代農業示范園,幾十名采摘員散布在園區的各個區域,小心翼翼地將花蕾摘下。
2021年,賽金鎮引進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公司,以高家壩村為核心,通過整治撂荒地等建設5000畝金銀花原材料基地,發展“豆蔬+金銀花”套種。
“總投資近2000萬元,其中包含500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該公司項目負責人王友才介紹,“所有的金銀花管護工作都按每株4元的價格外包給當地的農業合作社,采摘的金銀花按照14元每公斤的價格進行回收。”
“金銀花采摘期較短,最近是采摘高峰期,十個合作社全部入場進行采摘。”儀隴縣軍豪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漆小瓊說,“采摘、管護都是比較簡單的活兒,在家的老年人也能干,輕輕松松掙票子,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
“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吸引大企業入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鄉村勞務、加工業、交通運輸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賽金鎮副鎮長鄧括介紹,為了保證企業、村集體、群眾三方長期受益,賽金鎮在產業園金銀花套種片推行“三聯三保”運營模式,由企業統一建基地,合作社參與基地管理,農戶入園務工三方聯動,實現企業保發展,村集體經濟保收益,群眾保增收。
引進新理念打開新格局
近年來,義路鎮充分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探索出“傳統農作物+中藥材”的套種模式,實現了質量和數量的“雙提升”,使土地規模經營釋放出更大的經濟效益。
近日,在義路鎮佛國庵村業主羅豪的產業園內,玉米苗一片青綠,地里行間,黃精、枳殼等符合當地地理條件的中藥材長勢喜人。羅豪介紹,產業園采用的套種技術是新農業生產模式,在種植玉米、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的同時,結合當地的地理和土壤優質資源,套種黃精、枳殼、桔梗等中藥材,實現“農”“藥”共生,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創造更大的生產收益。
5月6日,義路鎮芍藥產業園的芍藥盛開。看著近百畝的芍藥試驗田,業主鄭超感受到了收獲的喜悅。為了掌握最新的種植技術,他及時聯系了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農技員,來到園區對芍藥管護進行技術指導。“這個項目是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田鑫川說,“在儀隴,以前種植的藥材大多是作為藥用,如今全縣種植中藥材除藥用外,還用于食用或觀賞。”
“縣上從浙江給我們帶來了新觀念,不僅要種植藥材,還要把好的花、藥、食同源的產品都種植起來。”鄭超說,“藥材直接產生效益,具有觀賞性的花、草還能夠吸引周邊游客前來觀賞,為接下來辦好農旅項目打牢基礎。”
龍頭來帶動群眾增收忙
日前,在永樂鎮趙家灣村中藥材基地,500畝油牡丹花開正旺,不但扮靚了鄉村,還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
“在基地務工,除草施肥都是些輕松活路,每天能掙60元。”趙家灣村村民陶素蘭笑著說,“利用自留地種了點兒黃精、知母,收獲后由公司回收,也是一筆收入。”
經過長期探索,永樂鎮形成了“長短結合、糧經統籌、共建共享”的新發展模式,這種新模式不僅贏得了業主的認可,還增強了村民入園務工的積極性。據了解,趙家灣村中藥材基地撬動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20萬元,目前已建成牡丹、白芍、穿心蓮等中藥材種植基地1800畝。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370多名脫貧戶直接或間接就業。
近年來,儀隴縣充分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契機,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近2000萬元,引導業主和群眾發展生態種植、林下種植、糧經套作等種植模式,以義路、柳埡、賽金、永樂四鎮為核心,種植金銀花、黃精、瓜蔞、五味子等藥材,中藥材產業逐漸轉變為儀隴縣特殊產業之一。目前,全縣種植中藥材面積達2萬畝,規模化中藥材種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20余家,從事中藥材種植農戶達3000余戶、1萬余人。
儀隴記者站張梓睿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