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治欽
“鄰居送來了自家包的餃子,還有年糕。”5月11日下午,剛在上海結束核酸采集志愿者工作的孟祥朕告訴記者,現在上海的疫情有所緩和,鄰里交流增多,自己在小區成“大紅人”。因為他這個外地志愿者,大家都開始說普通話,鄰居們叫他“孟老師”“孟醫生”,或是“孟網紅”。
今年37歲的孟祥朕是儀隴縣人民醫院放射科的醫生,去年5月他前往上海華山醫院進修,租住在長寧區江蘇路街道華山居民區的丁香公寓里。因為每天工作早出晚歸,小區也幾乎沒有外地人,他一個租客又聽不懂上海話,待了快一年,一個鄰居都不認識。
因為疫情,今年3月底他就滯留在了租住的小區。“疫情發生的時候,上海的醫院也好,四川援滬醫療隊也好,我兩邊都一時半會兒去不了,所以就在小區里做志愿者了。”
5月11日上午9時,孟祥朕所在樓棟的核酸采集時間到了,“敲門員”“電梯消殺員”“引導員”“掃碼員”“登記員”“消毒員”等志愿者紛紛就位。孟祥朕主要是當“引導員”和“消毒員”,協調現場秩序和對核酸采集區域進行消毒,剛好他的醫生身份能派上用場。
一個多月來,孟祥朕總是搶著去小區門口搬運分裝各類物資,再分送到每家每戶。每天,在居民核酸采樣時,他守在醫生旁邊,一次一次進行消殺。
他所在小區居民有近千戶,志愿者有40多名。不同的志愿者都有各自的微信群,如“核酸群”“分菜群”“抗原群”等,每個群里都有他。他經常在群里看到,大家說他這個“四川小伙子蠻好”。
初時,他是小區志愿者里唯一的外地人,聽不懂上海話,大家也沒怎么交流。后來,因為他的身影在小區出現頻次高,大家逐漸了解了他的“底細”,還把他的“事跡”做成展板,評價他是“比上海人更能照顧上海人”的“無名英雄”。
因為這個展板,孟祥朕接受了當地記者的采訪,從此,“孟網紅”的名聲傳開了。他也開始感受到鄰居們的熱情,知道他聽不懂上海話,大家都開始說普通話了。每天鄰居們都用普通話跟他打招呼,時不時關心幾句。怕他吃不好,家里做了好吃的也跟他分享。
“家里人一開始比較擔心,后來了解到我所在小區的情況,也逐漸放心了。”孟祥朕每天都抽空和家里聯系,讓他們放心。他的家人在儀隴老家,妻子在家里照顧3歲半的女兒。一年多沒見爸爸,女兒每次視頻通話都說“想爸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