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孤帆 齊白石(1864—1957) 1953年 103.5×33.5cm 中國畫
一代代藝術家飽游飫看,目識心記,繪就一幅幅祖國壯麗河山的畫卷。
2月20日,“江山壯麗——中國美術館藏山水與風景題材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將持續至4月10日。此展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以“江山壯麗”為主題,展出館藏的中國山水與風景題材名家力作130余件。
黃山白岳 黃賓虹(1865-1955) 1954年 68.8×30cm 中國畫
自古以來,一代代丹青高手游歷自然、積淀心靈,以生花妙筆描繪祖國的大好江山。這些作品不僅將大自然之形神刻畫入微,還融入人文理。以多樣的審美范式詮釋“筆墨當隨時代”的創作理念,譜寫了一部農耕文化、草原文化與海洋文化交織的大美史章!
黃山云海 劉海粟(1896—1994) 1954年 61.3×74.2cm 油畫
“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江山,不僅呈現了河山之體,更體現著人民之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介紹:“江山之于中國文化,其意涵絕不僅僅指山水風物。江山,既是自然偉大的構造,也是人民對自然的再造,更是人民本身。”此次展覽作品“以物傳情,以美言志,引領觀眾感受藝術家將個人心象、時代氣象與自然景象化合出動人作品的心路軌跡,領悟蘊于其間的偉大中國精神。”
梅雨初晴圖 潘天壽(1897—1971) 1955年 107×107.2cm 中國畫
在歷史的變遷中,中國藝術家創作的江山形象隨著不同時期審美風格的嬗變與創新而呈現出不同面貌。其脫胎于赤子深情的心象,植根于中國社會進步的偉大實踐,展示了一個在歷史文化滋養和新生活啟迪雙重變奏中不斷揚棄與發展的過程。
雨花臺 傅抱石(1904—1965)1956年 58×78cm 中國畫
展覽分為五個篇章,第一篇章“高山仰止”,展出齊白石、黃賓虹、林風眠、劉海粟、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關山月等近現代大師山水題材的經典作品。第二篇章“時代新象”,呈現新中國社會變革圖景,反映了時代之新、生活之新。第三篇章“建設偉業”,展現新中國生機蓬勃的建設景象。第四篇章“詩意所棲”,描繪歷史人文景觀的詩意之美。第五篇章“自然之象”,展示中華大地美輪美奐的自然萬象。
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三層13至17號展廳,將持續至4月10日。(作品圖片由中國美術館提供,在文中按創作年份排序)
三門峽工地 吳作人(1908—1997) 1956年 118×150cm 油畫
武漢防汛圖 黎雄才(1910—2001) 1956年 30.4×2788 cm 中國畫
北國風光 趙望云(1906—1977) 1959年 147×76cm 中國畫
魚鷹小舟 林風眠(1900—1991) 1961年 31×34.5cm 中國畫
東方欲曉 石魯(1919—1982) 1962年 83.6×65.6cm 中國畫
長征第一山 關山月(1912—2000 1962年 50.8×72cm 中國畫
常熟田 錢松喦(1899—1985)1963年 52.8×35.7cm 中國畫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李可染(1907—1989)1963年 69.5×45.5cm 中國畫
三潭印月 秦宣夫(1906—1998)1963年 55×76cm 油畫
桂林山中 吳冠中(1919—2010) 1972年 90×90cm 油畫
春滿湖灣 蘇天賜(1922—2006) 1978年 38×54cm 油畫
硃砂沖哨口 陸儼少(1909—1993) 1979年 108.5×67cm 中國畫
重泊楓橋 顏文樑(1893—1988) 1980年 26×51.5cm 油畫
蘇州河畔 龐薰琹(1906—1985) 1983年 57.5×60cm 油畫
大地春意濃 朱屺瞻(1892—1996) 1984年 106×78cm 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