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公布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并同期發布了部分典型案例和解決建議。其中,“新能源汽車舉證難、維權難”是中消協公布的典型案例之一。
2021年,新能源汽車投訴問題有八類
根據此次公布的信息,針對新能源汽車,2021年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
一是新能源汽車出現安全問題,如行駛中斷電、汽車自燃、自動駕駛系統失靈等。
二是電池質量問題突出,比如充電故障等。
三是續航里程縮水,特別是冬季低溫下續航折損快。
四是不兌現承諾,比如宣傳使用高性能芯片,實際情況卻非如此。
五是價格變動惹爭議,消費者剛簽完合同還未提車,所購買車型就降價,或者推出同價但性能配置更高的產品,導致消費者不滿。
六是對已售車型,隨意修改網上宣傳資料和說明。
七是配套的售后服務體系、維修網點、維修技工等不能滿足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需要,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和售后滿意度。
八是汽車數據存儲、提供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提高,相關數據由廠家壟斷、拒絕提供,發生爭議。
2021年三大典型案例和解決過程
與此同時,中消協還公布了這八類問題的部分實際案例。例如,2021年7月,消費者宋女士向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投訴稱,其電動汽車在充電時發生自燃,消費者認為4S店出售的電動車存在質量問題,要求予以賠償。經鹿城區消保委調解,雙方達成一致,4S店退還9.68萬元購車款,對車內燒毀的物品補助2萬元,給予誤工補助1.6萬元和精神損害補償3萬元,總計16.28萬元。
又如,2021年9月19日,消費者王女士在蘇州某新能源汽車4S店預購了一輛純電動汽車,車型為綠色才氣版機械剎。王女士支付了定金,雙方簽訂了車輛預售合同,但合同中的交車日期欄為空白。一個月后,王女士聯系4S店交付余款、提車,但4S店告知王女士,因廠家調整生產,王女士訂購車型已經停產,現升級為電子手剎,并且只有青色,升級后的車型需要王女士加付3000元才能提車。王女士認為4S店違約,要求按約付款提車或者退還定金、賠償損失。4S店不同意。王女士遂向江蘇省蘇州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投訴。經蘇州市消保委多次調解,王女士少量加價購買了新車型,投訴問題得以解決。
再如,2021年9月29日,湖北消費者張先生投訴,稱其花費20萬元購買了某品牌新能源汽車,推銷時宣稱充一次電,續航能達到510公里,但消費者實際使用時的續航里程只有300公里。消費者認為存在虛假宣傳,故投訴請求幫助。經當地消協調解,經營者為消費者更換了電池。
消協建議:經營者要主動作為
解決新能源汽車維權難,經營者負有主要責任,并行動起來。
一要高度關注產品安全,特別是要強化智能網聯汽車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軟件升級、功能安全,加強輔助自動駕駛風險告知及質量管控,保障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
二要真實全面告知產品情況,公平合理約定雙方權責,不夸大或者虛假宣傳。
三要切實落實合格產品交付義務,承擔合同責任,履行所作承諾。
四要保障消費者數據知情權。汽車數據是消費維權的重要憑證,消費者有權知悉、查閱、獲取與自己有關的、未經篡改的原始數據。
五要切實做好售后服務,充分尊重消費者,虛心聽取消費者意見,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妥善處理相關投訴,杜絕拖延推諉、強勢霸凌、威逼恐嚇。
此外,新的汽車三包規定正式實施,汽車經營者應當認真學習新的規定,及時更新三包政策,加強企業員工培訓,將三包規定落實到位。(廣州日報 周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