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租賃住房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多地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調整、1月住房信貸實現“開門紅”……虎年伊始,前期政策逐步顯效加之新政策陸續出臺,促使房地產市場預期持續改善。專家預計,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將保持總體平穩,房地產投資增速大概率在上半年見底回升,全年增速有望在1%至2%之間。
政策暖意濃 房地產融資持續改善
無論是穩信用還是寬信用,房地產信貸都是繞不過去的一環。在“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的政策目標下,今年以來,房地產業融資環境繼續改善,政策層面也在持續優化。專家表示,房地產業融資環境改善,有利于防范和緩釋行業流動性風險,對穩定信貸總量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1月房地產貸款實現“開門紅”,表明前期政策優化效果開始顯現。中國證券報記者從金融管理部門和多家銀行了解到,1月房地產貸款新增約6000億元,新增規模在去年四季度增長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較去年四季度月均水平多增約3000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多增約2000億元,個人住房貸款多增約1000億元。
同時,在直接融資渠道,近期已有不少房地產企業成功注冊或完成債券發行,金融機構通過多種渠道對房地產行業合理資金需求予以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資金需求得到滿足,將有利于緩解企業資金面壓力和化解金融風險。”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說。
不僅如此,監管部門繼續釋放滿足房地產合理資金需求的信號。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近日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的支持力度。業內人士預計,隨著部分調控政策優化調整,特別是房企融資狀況進一步改善,房地產市場將逐步實現底部企穩,即“軟著陸”。
防范化解 風險出清有序進行
除了引導金融機構滿足房地產行業合理資金需求,監管部門還針對房地產企業流動性風險加強防范化解,相關舉措進一步穩定和提振房地產行業預期。
目前,個別風險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問題正得到妥善處置,風險出清有序進行中。業界普遍認為,房地產行業個別問題不會釀成系統性風險,風險外溢在可控范圍內。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表示,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有利于形成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實現房地產業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資產管理公司或將參與房地產企業債務問題化解。業內人士認為,引入不良資產處置專業機構,有望加快風險房地產企業資產處置進度,促進風險化解和市場出清。
我國實現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具備有利條件。實際上,新型城鎮化在持續推進,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有望持續釋放。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1月全國重點66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711萬平方米,已接近2018年、2019年、2020年同期的平均水平。
對行業面臨的短期挑戰及長期前景,業界看法也正趨于理性,形成共識。
突出“穩”字 推進轉型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對于房地產行業而言,“穩”同樣是突出的要求,實現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對于經濟和民生都十分重要。專家認為,服務于穩增長大局,后續房地產市場的量和價會更加突出“穩”的特征。預計監管部門將持續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房地產增長對經濟增長總體上起到了拉動作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近日表示,2021年房地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2%,拉動整體經濟增長0.4個百分點;建筑業增加值增長2.1%,拉動整體經濟增長0.2個百分點。
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今年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投放將進一步加快,對優質房地產企業開發貸將恢復到合理增長狀態,以支持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此外,有研究人士預計,房地產行業各項數據有望在年中實現筑底回升,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有望在1%至2%之間,對經濟運行的不利影響有望減輕。
同時應看到,房地產行業轉型發展穩步推進,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正在構建。年初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將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住建部日前透露,“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初步計劃新增650萬套(間),預計可幫助1300萬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將持續完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房地產長效機制,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支柱產業,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費。實現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既是政策導向,也是業界期盼,完全可能實現。當然,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難以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風浪和顛簸。房地產企業應重新思考和慎重評估自身經營模式,減少杠桿經營和債務累積,以主人翁姿態推動行業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