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2021年即將與我們揮別,對于汽車行業來說,這是五味雜陳的一年。盡管市場出現各種不確定因素,疫情時有侵擾,但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步伐卻在持續加快。這一年來,既有供應鏈“缺芯少電”、原材料漲價的焦慮,也有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爆增的驚喜;既有“雙碳”目標倒逼產業升級的壓力,也有政策助力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動力;既有企業之間爭奪市場的激烈競爭,也有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2~3版的4篇評論,從產業整體、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供應鏈等不同角度評析這一年來的變化。
2021年的汽車行業該做一個怎樣的簡短總結呢?筆者的看法是,可以用“一缺二憂三喜”6個字來高度概括。
“缺”就是高端芯片的短缺幾乎貫穿全年,讓2021年的國產汽車總銷量大約減少了200多萬輛。不然,全年的預計總銷量就不會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估的2610萬輛了,而是2800多萬輛;3.1%的預計同比增速也會相應再高一些。若按各國汽車總銷量來排序,中國在世界上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一枝獨秀地站在高聳的2000萬輛臺階上;但是,若論各國汽車總銷量增幅,中國則不如歐美主要汽車大國,這是因為那些國家2020年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沉重打擊,車市大幅下挫所致。
我國乘用車的全年預計銷量約為2130萬輛,同比增長5.6%。其中,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比去年猛增六七個百分點,超過44%。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數字,因為它是在消費升級速度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取得的成績,極其不容易,非常喜人。這說明,中國品牌乘用車經過百般努力,得到了年輕一代消費者的認可和接受。所以,這是第一“喜”。
第二“喜”自然就是新能源汽車。2021年的銷量預計為340萬輛,同比增幅高達驚人的160%,處于典型的持續井噴狀態。如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占據全世界的50%以上,產業規模、供應鏈完善程度、動力系統和智能網聯系統的先進程度,都處于世界第一梯隊。在爭奪新能源汽車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第一階段,中國贏在了起跑線上,打贏了第一回合,在世界汽車工業迎來百年巨變的窗口期,甩掉了中國汽車工業戴了幾十年的“大而不強”、“核心技術空心化”兩頂帽子,可謂揚眉吐氣,喜上眉梢。2021年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之所以能夠得以大幅提升,新能源乘用車貢獻很大。可以想見,今后即便是年度銷量增幅降低一半,國家設定的2025年新能源汽車推廣目標完全有望提前實現。
從2009年國家開始推廣新能源汽車以來的歷年銷量圖表可以看出,2020年到2021年的增幅線條呈“起跳”狀,這充分證明國人已經普遍開始接受新能源汽車了。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所以,把2021年稱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元年”并不為過。
國人之所以在2021年更廣泛地接納新能源汽車,是因為“有形之手”極其給力和“無形之手”快速穩妥地承接。在發展新能源汽車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我國政府的意志一直很堅定,產業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確立得比較早,頂層設計逐步完善,相關政府部門協同配合推進有力;對傳統燃油車限牌限購和對新能源汽車購車稅收優惠這兩大政策極為給力;充電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充電越來越方便;充電可享受谷電優惠電價。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過去12年時間里不斷提高產品力,逐漸消除了消費者心目中對新能源汽車的兩大焦慮——續駛里程不夠長、動力電池安全性差。2021年,主流純電動乘用車的標稱續駛里程都達到了600公里,即便是在掉電嚴重的嚴寒季節,上下班大多一周充一次電即可,完全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城鄉用戶的用車需求。
無論是看資料,還是在街頭觸目所及,新能源汽車的身影越來越多。就純電動乘用車的市場銷量來說,特大城市2017年占比45%,2021年1~11月降至31%;大型城市2017年占比21%,2021年1~11月增至25%;中型城市由2017年時的14%增至現在的19%;小型城市由14%增至15%;縣鄉市場由6%增至13%。很明顯,接受度正在往下傳導。各級市場所不同的是購買力所對應的產品級別和檔次的高低。
當然,從中外對比來看,不能不說,動力電池、互聯網兩大位居世界第一梯隊的相關產業就像雄鷹兩只巨大且極為有力的翅膀,托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這一點來說,中國汽車產業是非常幸運的。
第三“喜”是以中國品牌為絕對主力的汽車出口今年有望超過200萬輛,再上一個百萬輛臺階,同比增長110.8%。以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為契機,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品牌汽車大規模出口西方發達國家的日子不遠了。
至于“二憂”,一是商用車市場坐上了過山車,2021年的總銷量預計為480萬輛,同比下降6.4%;重卡市場更是驟降25%。產能嚴重過剩、原材料漲價、新能源產品研發投資大、成本漲幅過大、競相壓價吞沒利潤,煩憂像旋風一樣前后左右夾擊而來;第二“憂”是幾大國有汽車集團的中國品牌乘用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在2021年總銷量中的占比還不夠理想,差距還在擴大之中。秦淑文《 中國汽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