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與指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60萬人,于11月6日發動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三大戰略區的黨政軍民力量,調集500多萬民工支前,連續奮戰65個晝夜,戰勝了80萬敵軍,江、淮、河、漢廣大地區遂告解放。淮海戰役是一座光彩奪目的歷史豐碑,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的雄厚偉力、勝戰密碼、強軍基因,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贏”、人民群眾為什么“幫”。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愛國將領續范亭曾經感慨:“共產黨有三頭六臂:三頭是槍頭,鋤頭,筆頭;六臂是一雙手握槍,一雙手握鋤,一雙手握筆寫文章。”淮海戰役前后,中國共產黨的這種偉大力量、核心力量體現得淋漓盡致。正如粟裕將軍所言:“我們取得了勝利,這是因為有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和總前委的正確領導,后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連國民黨統帥部也未意料到,他的五大主力有兩個被殲在這一仗中。”
這一時期,全黨的政治成熟程度“大進一步”,爭取了各大城市中廣大工人、學生、教員、市民和民族資本家站在我們黨方面,爭取了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站在我們黨方面,抗拒了國民黨的壓迫。
同時,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表現了比較抗戰時期更為良好的團結”。各部隊以軍區或軍分區為單位輪訓了黨支部委員、黨小組長,并吸收大批優秀分子入黨。據1948年11月統計,中原野戰軍各個縱隊的黨員人數占比都在30%以上,中野二縱多達47.1%。
這一時期,我們黨成功領導了軍隊的立功運動、新式整軍運動、民主運動,恢復了黨委制和士兵委員會制度,加強了軍隊基層黨的建設。這些措施真正把黨的各級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使淮海戰役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成熟團結的領導團隊,有了富有組織紀律性且戰斗力頑強的隊伍。
尤其重要的是,我們黨創造性運用“戰略性戰役總前委”這一新的方式方法。淮海戰役總前委既相當于我軍最高統帥部的前伸,又是戰役的最高直接指揮機構。它從戰略的高度,有效指揮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中原軍區及華北軍區所屬冀魯豫軍區地方武裝等協調一致行動。
另外,在淮海戰役中,我們黨領導的政治工作、宣傳教育工作也極為出色。可以說,不僅軍事仗打得好、政治仗打得好,而且輿論仗打得也很好。
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贏”
在淮海戰役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深刻揭示軍事斗爭中頗具長期指導意義的普遍規律,解決了關于戰爭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
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兵民是勝利之本;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符合;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精髓和靈魂包括歷史唯物主義的戰爭觀、以實踐觀為基礎的戰爭認識論、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的指導戰爭的辯證法。主要內容包括戰爭和戰爭規律、戰爭的矛盾和對戰爭矛盾的認識、戰爭的目的和手段、戰爭的客觀物質條件和主觀精神因素,以及戰爭力量的強與弱、優勢與劣勢、數量與質量,戰爭中的主動與被動,戰爭指導的計劃性與靈活性、可能性與現實性,戰爭的全局與局部,等等。
在具體的決戰過程中,我軍實施靈活的戰略戰術,最大限度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執行有利的決戰,避免不利的決戰;正確選定戰役突擊方向;集中優勢兵力,逐次分批殲敵;大規模運動戰與大規模陣地戰相配合;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組織大規模的支前和物資保障;圍而不打,平行追擊,超越追擊,等等。
戰役決策方針方面,從先打黃百韜的決策方針,到“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戰役總方針確立,以及對杜聿明圍而不打的決策,都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和認識論。攻殲黃百韜兵團,抓住了關系全戰役的樞紐,正確處理了抓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襲占宿縣后再尋敵人主力決戰,南線先創立中原解放區之后再進行淮海決戰,正確處理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與占領地方的關系;殲滅黃百韜和黃維兵團都采取了先打弱敵、后打強敵的方法。
人民群眾為什么“幫”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華東、中原、華北三大戰略區黨政軍民共同譜寫的光輝篇章,生動體現了戰爭之雄厚偉力在民眾之中,生動詮釋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是革命戰爭勝利的源泉和堅實基礎。
國民黨將領楊伯濤被俘后說:“但見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行人如織,呈現出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支援解放軍作戰的偉大場面。”杜聿明也承認,“可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則是蔣軍喪失民心”。
500多萬民工為何勇于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地支持共產黨、支持解放軍、支援前線?這一問題在《開國大土改》一書中可以找到答案:在四川省,有的縣的田賦在1926年已經預征到1957年。更離奇的是,湖南省慈利縣1931年的田賦已經預征到了2117年。
無數史實表明,國民黨的統治既不代表農民,亦不代表工人,又不代表正常之工商界,而只代表少數人之利益。國民黨的統治已經失去了社會基礎、失去了民心,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一個政黨、一個政府怎么能不為人民所拋棄、所唾棄?
在歷史重大關頭,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領導人民翻身鬧革命、搞土改,代表了時代發展方向、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理所當然會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執政的牢固根基。淮海戰役充分彰顯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生動詮釋了百年奮斗歷史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有力證明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們黨始終為人民執政、依靠人民執政,就能無往而不勝。這在今天依然有著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摘編自8月31日《解放日報》 楊蓮秀 馮其海/文)